-
日期: 2023-05-17 | 來源: FX168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在中國金融開放叁年多後,華爾街金融巨頭開始轉向,隨著中國商業環境巨變,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縮減了原本的擴張計劃和利潤目標。高盛去年在中國安排股票銷售排名第13位,落後於12家本地銀行。摩根士丹利目前選擇不建立在岸經紀業務,而是在衍生品和期貨業務上投入約1.5億美元的較小押注。
《彭博社》引述知情人士透露,摩根士丹利計劃最早在本周進行另壹輪裁員,影響其7%的亞太投資銀行家。報道稱,華爾街金融巨頭想要從中國這個60萬億美元的市場獲取暴利的夢想,正在漸漸消散。
據金融機構高級管理人員稱,許多公司現在意識到,他們需要從根本上重新考慮這個世界第贰大經濟體,因為商業環境已經明顯減弱,在中國賺取巨額利潤的最佳機會已經結束。
波士頓大學金融學教授馬克·威廉姆斯(Mark Williams)提到說:“這種不斷變化的計算方式使得在中國開展業務的成本更高,回報卻低得多。這些全球銀行很容易受到可能對其特許經營權和股東,造成重大財務損害的行動影響。”
知情人士說,盡管許多銀行在全球范圍內裁員,但中國的裁員規模是多年來最大的,而且在許多情況下比世界其他地區的裁員幅度相對更大。在經歷了從金融技術到私立教育和房地產的多年疫情限制和打壓之後,中國經濟正在努力重新站穩腳跟。
總的來說,自2022年9月以來,華爾街至少有100個以中國為中心的工作崗位流失。知情人士說,在將員工人數增加壹倍至600多人以建立業務後,僅高盛壹家就解雇了其在中國1/10以上的員工。
中國對其金融服務實施了數拾年來最徹底的改革,允許外國公司完全擁有保險公司、銀行、經紀商和資產管理公司的所有權,試圖解決在中美貿易爭端下,自1990年代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放緩。然而,中國的國有企業在所有這些領域都根深蒂固,這讓國際型的海外公司難以與之競爭。
“中國的銀行完全主導了市場,”紐約Odeon Capital Group的長期銀行分析師兼首席金融策略師Dick Bove補充,中國國內公司現在“幾乎不需要美國的專業知識”。
在長期以來被視為從合並到股票銷售和交易的壹切高額費用的最後邊界的市場中,國際銀行的押注很高。摩根大通、花旗集團、美國銀行和摩根士丹利在2022年對中國的敞口合計為480億美元,盡管比上壹年下降16%。根據《彭博社》的計算,這些銀行近年來花費超過40億美元來增加或收購其證券和資產管理合資企業的控股權,以期未來增長。
知情人士說,因此,銀行高管正在加強對信貸和市場風險的審查,向亞洲的高級管理人員提出有關其流動性以及客戶可能會受到美國禁令的問題。他們補充說,銀行家離中國越遠,他們就越悲觀。
“華爾街銀行早就應該考慮地緣風險,”香港大學商學院金融學教授Chen Zhiwu解釋說。“在接下來的伍年裡,對他們來說最好的情況是中國改變方向,回到真正的開放政策和市場改革,重振商業環境。這是壹種極不可能發生的情況,但並非不可能。”
報道稱,不確定的前景促使摩根士丹利多年來在香港開展中國業務,金融中心將繼續成為主要的灘頭陣地,即使它建立了壹些在岸銀行和資產管理部門並申請研究和做市許可證。壹位知情人士表示,去年中國占該行亞太區投資銀行業務收入的不到壹半,而前幾年這壹比例約為60%。
華爾街公司在幾個方面面臨著不利因素。過去幾拾年最大的收入驅動因素,讓中國公司在紐約上市的前景幾乎已經枯竭。中國收緊了上市規則,讓公司留在國內,而美國則在會計方面打擊中國公司。這暫停了首次公開募股,並促使中石油和兩家最大的航空公司等壹些領頭羊股票尋求在紐約退市。-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