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3-05-19 | 来源: 华人志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中国脱口秀市场化的巅峰时期,好像刚刚跟我们挥手告别了。
脱口秀这种外来的喜剧形式,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在中国出现。不过由于中国市场还不具备接受的条件,所以脱口秀在中国一直发展得非常缓慢。
一直到前些年,随着中国互联网文化的普及,网络原住民一代人成为了观众主力,调侃自我,解构崇高变得被可以接受,市场开始形成。
在以李诞为代表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演员的努力下,中国脱口秀迎来了市场化的巅峰。
虽然脱口秀这门艺术还不至于在中国绝迹,但市场化脱口秀的繁荣,就此终结。
任何的繁荣都是有周期的,看得多了,也就不会那么不可思议。
在脱口秀之前,以辩论为形式的奇葩说也曾经红极一时,再之前,春晚小品也曾经真的那么好笑过。
但这三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喜剧形式,都逃不过相同的周期,我称之为“春晚小品定律”。
当一种喜剧形式在人民群众当中喜闻乐见,有了巨大的影响力之后,附加在它身上的利益和政府想要控制的意愿就越来越大。这就会导致喜剧被不同意志的多方势力染指,最终喜剧最主要的功能——娱乐大众这个功能不再摆在首位,而是哪方势力强,哪方势力的要执行的意志被摆在了首位。
春晚小品的发展、繁荣和衰落,很好解释了这个定律。
1983年第一届春晚,有一个哑剧小品叫做《吃鸡》。
表演者叫做王景愚,是新中国第一代喜剧表演艺术家。1962年的时候他就创作出了《吃鸡》这个小品,灵感来源于他本人的经历。那是在“三年自然灾害”之后,王景愚从中戏毕业,被分配到了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同时被邀请到广东演去演出。广东那里的供应好一些,王景愚可以吃上鸡。在王景愚吃罐焖鸡的时候,因为鸡不太烂,吃着有点费劲,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1963年,王景愚在北京饭店演出了《吃鸡》,周总理和陈毅看了笑出了眼泪。几年后,《吃鸡》受到了所谓的“笑里藏刀”的批判。
1983年,伴随着粉碎四人帮的欢乐和改革的春风,在第一届春晚上,王景愚再度表演了《吃鸡》。
可能也是因为过去受了太多的批判,王景愚在演出开始前突然思想压力巨大,觉得《吃鸡》这个小品没啥内涵,“不伦不类”。经过导演黄一鹤的开导,告诉王景愚社会责任不用他承担,他这才放心下来。
表演效果非常好,王景愚精湛滑稽,惟妙惟肖的演技把观众们逗得前仰后合,给大家的除夕之夜带来了欢笑。-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