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3-07-15 | 來源: 自由亞洲電台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中美博弈 | 字體: 小 中 大
美中兩國國旗 美聯社圖片
在虛擬資本(金融)+科技創造收益比實體經濟大N倍且獲利周期大大縮短時,有條件的國家個個想成為科技強國,紛紛將機械制造等傳統業移往他國。但壹場俄烏戰爭打下來,就連世界居於No.1地位的科技強國美國也發現,工業不能丟,還得撿回來,否則世界第壹軍事強國的地位可能受到威脅。與之相反的是,習近平視察江蘇時在蘇州講話中再次強調發展“實體經濟”,卻遭遇網友惡搞,杜撰了壹個長達86頁講話稿傳說,並根據習歷年講話編出拾句有關中國要自力更生、閉關鎖國的“新聞”,數家海外中文媒體廣為傳播。
惡搞固然好玩,但卻湮沒了上述兩條新聞的真正價值:在美中兩國的示范效應下,經濟全球化的國際分工體系將起重要變化。
美國開悟:戰爭需要工業
《華爾街日報》7月10日發表《西方再次認識到戰爭需要工業》(The U.S. Defense Industrial Base Is Not Prepared for a Possible Conflict with China),文中提到“美國總統拜登和北約領導人擔心與俄羅斯或中國發生消耗戰,將在即將舉行的峰會上重點討論重建國防工業”,其中最重要的經驗來自俄烏戰爭:“為保障部隊武器彈藥供應而在幕後打響的壹場關乎生死存亡的戰斗。輸掉此役的壹方將輸掉這場戰爭。這是華盛頓方面正在重新認識到的壹條經驗教訓。俄烏戰爭暴露出西方在國防工業能力和組織方面的巨大不足。”美國及其盟友目前還沒有做好在太平洋地區打持久戰的准備,美國如果與俄羅斯或中國發生正面沖突,精密武器庫存可能在數小時或數日內用完。其他壹些重要物資也會很快耗盡。與會的美國將軍稱,美國今後要發展國防工業,需要私營部門提供更多支持。
這篇文章著實讓人感歎,因為“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裡的糧草指的是後勤供應)是自古以來用兵者必須知曉的基本道理,居然需要再次認識,只能說承平日久,西方國家主要著眼於和平年代的消費供應,許多戰時經驗已經被從政者遺忘。因此,北約組織高級軍事官員羅布·鮑威爾(Rob Bauer)上將說的“每場戰爭在開打大約伍天或六天之後,都會變成後勤比拼”,算壹語驚醒夢中人。
WSJ這篇文章接下來談到的內容,關心俄烏戰爭戰況(不是指天天喊某方必勝的人)的有頭腦者大概不會陌生:
這場戰爭先是讓西方各國政府認識到,國家財政收入僅供應社會福利是不夠的,還得撥出部分用於加強國防建設——自從冷戰結束,福山那本《歷史的終結》成了西方政客的愛物:咱西方國家的安全有美國這位“帶頭大哥”撐著,我們就專心發展福利與愛心事業,不但要滿足本國人民日益增長的福利需要,還要滿足外部非法移民的福利需要。俄烏戰爭開打後,歐洲兩大國才知道戰爭需要軍事實力支撐,不得不先後表態:法國總統馬克龍承諾實行“戰爭經濟”,以增加軍用物資的生產。德國總理朔爾茨表示將增加國防費用與軍事支出。
美國近30年專注於打擊恐怖主義和保護國土安全,有大量武器庫存。但在2022年4月14日,彭博社發表了壹篇《烏克蘭戰爭正在耗盡美國的民主軍火庫》(Ukraine War Is Depleting America’s Arsenal of Democracy),文章稱,美國在烏克蘭問題上采取的是類似“民主軍火庫”的戰略,即避免直接對俄羅斯軍事行動進行幹預,而是靠與盟友合作,向基輔政府提供資金和武器。這場沖突已經變得高強度且曠日持久,消耗了大量的彈藥和重要軍事資產。該文引用伍角大樓官員透露,基輔每天都在消耗“需要壹周時間才能輸送的反坦克彈藥”。作者分析稱,這給西方國家帶來了壹個嚴峻的選擇:是選擇向烏克蘭提供更多的物資,還是節約其有限的軍事能力,用於自身的防御。當時伍角大樓的高級軍官就指出:美國現在有生產武器的技術,但國內缺乏相應的生產能力。-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