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3-09-12 | 来源: 凤凰网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来香港以前,鼻炎常年困扰梁茉。今年是她在港的第六年,她只要继续留下工作生活一年,就能正式成为香港人。
她出生在河南一座三线小城, 2017年从当地一所师范大学毕业后,来到香港浸会大学攻读硕士。香港硕士学制一般只有一年,学费约十万元,加上学校世界排名靠前,国内认可度高,和内地文化差异相对小。和她一样,许多内地学生都把香港看作留学的“高性价比”之选。
梁茉还记得,初到香港,飞驰而过的车辆经过身边,带起一阵风也不见扬尘。“空气不一样,鼻炎也不再犯了。”只这一个微小的理由,她决定留下试试。
毕业后,根据政策,留学生们会获得一年过渡签证找工作。接下来,如果能在香港持续工作生活七年,他们就能够拿到香港永久居民身份。
和梁茉类似,许多内地年轻人们来到香港,在这片土地上留下日复一日生活的足迹。他们共同的身份是:“新香港人”。
事实上,随着疫情后香港进一步放宽各项人才计划申请条件,香港新移民数量迎来大幅增长。8月15日公布的最新人口数据显示,香港停止了总人口连续三年下跌的情况,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超过15万人,总人口数字约750万人。
放宽的人才政策包括取消对“优才计划”申请总人数的限制,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吸引高收入、高学历人群来港;今年7月,港府计划再次拓展吸引人才的规模,符合人才政策的院校名单不再局限于世界排名前100位高校。
不过,据媒体报道,虽然越来越多符合人才计划的年轻人已经获批长期签证,但他们依然对于是否留港生活处于观望态度。
凤凰网采访多位在香港生活和工作多年的年轻“港漂”,还原他们的生活与留港选择的心理过程,试图为更多人提供参考。
职场不卷,也不问结婚和生小孩
梁茉觉得,与现今港府引导的“八大中心”建设需要多个行业人才的方向有所不同,多年前,在香港要找到一份和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并不容易。
当时她就读的环境专业,是在生物学大类下——一直以来,因为就业情况不好、工作环境辛苦等,生物学被称为“四大天坑之首”。她毕业的2018年,许多同专业的毕业生因找不到对口工作、无法承担生活成本,纷纷回到内地,留下的同学有做金融的,做物流的,几乎没有一个在做专业对口的工作。
“当时为什么很多人毕业后留在这里卖保险,就是因为没得选。相对来说,保险公司招聘的人数会多一些,对新人的包容度也高一些。”从香港城市大学读完硕士后留港五年的郑雨说道。
《经济导报》曾提到,根据政府统计处的数据显示,2021年9月的月薪平均为1.96万港元,其中60%以上的人月薪超过2万港元。郑雨曾经有一位在媒体工作的朋友,每月薪资约1.5万港元,比普通售货员高不了多少,后来这位媒体从业者转行去了金融业。
虽然当时找工作不易,但不少受访年轻人告诉凤凰网,没有在香港职场内体验到“内卷”的情况。
“从能力、学历、背景上,我都不是一个非常出色的人,但在香港,我也有机会进入到本地一些大公司。面试的时候不会问太多年龄问题,不会问有没有考虑结婚、生小孩。”留港五年的郑雨说。
从一开始,郑雨就没有指望找到“对口”工作。她在一家外贸公司做助理,主要是帮助欧洲客户下订单,准备出口报关文件,跟进物流进度等等。干了一年多,她顺利跳槽去了一家规模几千人的本地大公司,做起了HR工作,一做就是三年。
在这之前,她没有任何人力资源的学历背景或工作经验,这段经历让她感慨,尽管当时可选的行业不如内地多,但香港职场的“内卷”程度远远不如内地,“这么大规模的公司,愿意给我这样的‘小白’的机会。”
刚开始做HR时,郑雨主要负责计算薪酬、福利,每天和数字打交道,这需要非常熟悉香港的劳工法。最低薪资是多少,工伤保险如何处理, 税务怎么上报给税局,每天接受着“爆炸”的信息量,回家累得倒头就睡。即便如此,她从来没有在节假日加过班。有一段日子,受公司人事变动影响,离职同事较多,她常常在工作日下班后加班,但公司严格按照每小时60港元计算加班补贴,每个月她会多出几千港元的收入,“心理上是能平衡的”。-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