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3-09-29 | 来源: 食研所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提及中秋,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月饼。
看似月饼已经一统“中秋美食”的江山,但其实,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中秋美食的江山里,“各路诸侯”从来都没有打算俯首称臣,反而总在中秋时节跃跃欲试,“挑战”月饼的“君主权威”。正因如此,月饼节,啊不,中秋节就变得更好吃了。
说江南人是全国最会吃的,大概没人会举手表示反对吧?
密集的水网、丰富的物产、富庶的经济,如同三驾马车,拉着江南地区在通往“美食王国”的大道上风驰电掣、一骑绝尘。为其“保驾护航”的,便是江南人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养成的“不时不食”的饮食信仰。
千百年的传承,让江南人把“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功夫练得炉火纯青。“江南诸州,苏为最大”,苏州人四时八节,有吃不完的美食。立秋刚过,苏州街头上就有了剥卖鸡头米的小摊。
图 |@下厨房
鸡头米,是“水八仙”之一,“水八仙”是苏州人秋天心头的白月光。
嗅着桂花香,趁着金风爽,苏州人拎上菜篮子就去寻那一口“秋鲜”了。横山荷花塘的藕、葑门外黄天荡的荸荠、梅湾的吕公菱、南荡的芡实……逐次被苏州人兜在篮子里,上了八月十五的桌。白花糖藕洒上新鲜的桂花,就是千万苏州人中秋赏月时最喜欢吃的焐熟藕。至若水红菱,生吃鲜脆清甜,制成菱粉,可做精致的苏式糕点,中秋夜多吃,据说会变得聪明伶俐。
图 |@张家港文体广旅
苏南地区,因着太湖之利,中秋夜赏月时,怎么也得吃一两只螃蟹,既是风雅生活的传承,又是节日的仪式。
浙江嘉兴人丰子恺曾在文章里回忆幼时中秋夜全家吃蟹的场景:更深人静,明月底下只有我们一家的人,恰好围成一桌……父亲说:“吃蟹是风雅的事,吃法也要内行才懂得。先折蟹脚,后开蟹斗……蟹螯上的骨头可以拼成一只很好看的蝴蝶……”
这份精细与风雅,弥漫在江南的角角落落,为了吃蟹,宁波上海一带甚至发明了专门的吃蟹工具——蟹八件。阳澄湖的大闸蟹到了他们桌上,吃得干干净净,连蟹脚中都一丝肉屑不剩。上海作家张爱玲,晚年久居美国,对于上海的记忆,无非一场蟹宴。-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