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3-10-06 | 來源: 拾點人物志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2021年9月11日,識君主動離開奮斗了7年的上海,回到老家小縣城。最為明顯的變化是工資從20000變成4000,失去了雙休,公司不買保險,公積金更是稀罕物。
那壹年,她30歲,距離流行的「35歲職場危機」,只剩5年時間。識君有些緊張,社會時鍾催促著她:5年是不是能帶來壹個新的人生突破,比如擁有自己的家庭?
離開上海那天的畫面她還清晰記得,她壹趟趟跑樓梯搬行李,小區阿姨問她是不是搬家呀,她說不搬了,回家了,以後都不用搬家了。雖然最後壹趟下樓梯時她哭了,但她相信自己做了「對」的選擇。
那時她以為,距上海肆百公裡外的小城,不會有沒完沒了的加班、趕不完的地鐵、點不完的外賣,等著她的是安逸與平靜,是看不完的日出和夕陽、是愜意的生活本身。
社交媒體上經常有人提問,“在大城市孤獨迷茫、掙不到錢,該不該回老家”。這樣的問題預設的前提是:老家會是永遠的退路,收容每壹個不安的游子。
兩年過去了,識君在老家經歷了多次失業、失戀和嘗試考公無果。她發覺,老家沒能成為她的退路,反而產生了新的焦慮。但同時她也慢慢明白,30歲其實還很年輕,使得快樂和痛苦的閾值還會不斷刷新。
識君在社交平台上記錄了自己回家後的所遇所感,意外收到了很多人的共鳴。原來這樣的困惑與迷茫同時發生在很多人身上。
我們聯系到她,鼓勵她把自己的故事完整表達出來,期望給同樣迷茫中的年輕人壹些參考和啟發。
我也相信過,老家是退路
我叫識君,滬漂7年,30歲那年離開了上海回到老家安徽壹個小縣城。
剛去上海那年,我的月薪是2700,離開時有18k,甚至還有個22k的互聯網大廠offer。但我還是走了。
我跟朋友說,上海很棒,但也很難留下來。
無論發生什麼事,好事壞事難事,我永遠都是壹個人。壹個人要面對壹切,比如生病和搬家。
每次搬家,我都不舍得找搬家師傅,有時候朋友幫我,有時候就我壹個人,早年有硬生生搬哭過,拖行李拖不動,蹲著哭完起來繼續拖。為了省搬家費,六層樓沒電梯,我壹個人爬了拾幾次,最後連呼吸壹口都覺得累。
我問自己:省下這幾百塊錢到底是為了什麼。其實我也不知道,我只是習慣了。
7年,搬家近10次。無論是壹周內讓我必須搬走的焦慮,還是和中介、房東的反復周旋,都讓我的漂泊感壹次又壹次加重。-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