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3-11-25 | 来源: 知识分子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您认为自己有几个孩子比较理想?”
“如果没有政策限制,您希望有几个孩子?”
随着中国日益面临生育意愿和生育水平的“双低”态势,这些关于生育意愿和理想子女数量的问题在许多社会调查,甚至网络讨论中频繁出现,对于许多人来说可能并不陌生。
但是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往往只是一个特定的数字——这背后的假设是,个体的生育意愿和态度实际上被视作“固定”的,在同一个时间节点上并不会发生变化。但事实上,在回答这些问题时,不同个体的心理机制往往所区别,会基于不同的情况进行思考。例如有的个体可能参照周围的群体,有的人会想象成社会成功人士,也有个体会代入自己进行作答。换言之,在获得这样一个答案时,我们并不知道人们的心理过程是什么样的,是选择了哪一个参照组,也并不知道当外在的资源与条件变化时,人们的生育意愿和态度是否变化……
那么,到底怎样才能了解人们的生育态度是如何被塑造的呢?在严八之前的推送中,已经详细介绍了引入调查实验法来测量生育意愿的优势。基于对此领域的持续关注,在2021年三胎政策实施后,我们研究团队在2021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中设计并搭载了择偶观念、生育意愿以及生育、养育和家庭的社会态度三个模块,其中包含了择偶偏好与生育二/三胎的两个随机实验。而本期介绍的《中国育龄人群生育潜力影响因素的随机实验研究》一文正是基于生育的调查实验,研究发现即便在某一时间截面上,个体的生育态度与规范依然具有可变性,当前主要的生育激励措施对于不同人群生育潜力的提升具有异质性的作用。
作者|沈小杰 於嘉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社会研究中心
责编|靳永爱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 ● ●
利用调查实验探索生育潜力
在传统测量中,通常使用理想子女数、期望子女数、生育计划等指标来对人们的生育规范进行测量。但这些传统测量的一个缺陷在于区分度比较小,大量的回答都集中在一孩或者两孩。因此,在实验设计中,我们使用了生育潜力(fertility potential)这一测量方式,更加丰富地反映生育规范的内涵。
生育潜力主要表示人们在生育意愿与态度上的弹性,代表个体在面对特定资源条件时表现出的具有倾向性的生育态度,可以反映个体认知层面关于生育的社会规范,即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应当做出何种生育决策。这一测量方式能将个体在生育决策中面临的各类资源和条件考虑在内,反映不同资源条件下生育意愿的可变性,因此可以一定程度上揭示个体在形成生育态度与规范时的心理机制。
在实验中,我们设置了多个影响因素,包括家庭年收入、家庭照料、托育服务和已有子女性别构成,并将这些因素组成不同的虚拟情境(如下图所示)。在CGSS 2021调查中,受访者将对虚拟情境中的个体是否进行生育的可能性进行判断,分别回答两道关于生育二胎的题目和一道生育三胎的题目。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估算不同实验因素对生育潜力的因果效应,并探索在不同群体间的异质性。在具体计算中,我们将打分对应到0-1的数值,以此代表生育二孩/三孩的可能性。
收入、照料和性别偏好
如何影响生育潜力?
在实验条件下,当给定了不同虚拟情境,人们对于二孩、三孩生育潜力的评估并不相同,这体现出生育态度的可变性。在资源非常充分的情境下,受访者对生育二胎可能性的评估达到近0.8,而资源匮乏情况下则仅有约0.2,但相比之下,即便是在资源最充足情境下,人们对三孩生育潜力的平均评估也只有不到0.6。-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