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3-12-04 | 来源: 网易-浪潮工作室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对于今年要考研的人,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
好消息是,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为438万,比去年人数少了36万,竞争对手大大减少[1][2]。
但坏消息是,从前人的经验来看,你未来3年的研究生生涯中,很可能只有考上和毕业这两天是最开心的。
不是故意危言耸听,读研三年,你并不是完全沉浸在学术、知识带来的欢喜中。相反,大部分时间,很可能充斥着焦虑和内耗。
一般人会觉得,不就是读个书吗,从小到大读了十几年,能有什么难的?但问题就在这里,研究生的读书,是前所未有,实体的,放大的痛苦。
具体痛苦什么?刚入学和快毕业的都还不太一样。但一样的是没有几个精神状态“正常”的,大家时不时地,经常性的,想发个疯。
读研,人生痛苦的放大器
快乐的“研0”和研一阶段,理论上是不会接触太多课题和实验的,这也是学姐学长们最羡慕的好时候了。除了一些去了非第一志愿,调剂后学校还不如本科的同学,因为他们会被“逆向考研”带来的学历焦虑困扰好久。
不过大多“研0”的心态还不错,还在期待新生活、新朋友,人生规划清晰。等到开始上课、做实验的研一研二时,就开始想发疯了:上课跟不上,尤其是一些跨专业的。文献看不懂,实验做不明白。好不容易考研上岸,发现自己不是科研的料。卷又卷不动,躺又躺不平,看谁都不顺眼,谁跟自己说话谁挨骂。
大多研究生是钱不够花,觉不够睡的状态 / 图虫创意
这种随时要发疯的情况其实非常普遍,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已经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近年来也做了不少研究。例如2019年中科院对其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研,以中国科学院大学的12723名研究生为对象,发现抑郁和焦虑问题在研究生群体中广泛存在,约36%的研究生存在抑郁倾向,60%有焦虑问题,其中女生抑郁焦虑水平都要高于男生[3]。
不单国内的研究生们想发疯,全世界科研人员在崩溃边缘的,都不在少数。
2018年3月,《自然》杂志刊发了一篇名为《研究生教育中精神健康危机的证据》的研究论文,其中调查了26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机构,超过2000人参加,结果表明,在研究生群体中(包含硕士和博士),焦虑和抑郁的患病率都在40%左右,而这一水平是普通人(6%)的六倍还多[4][5]。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