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1-03 | 來源: 新周刊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50萬元成本,8天收入過億。”
“短劇正式進入紅海了,想入行壹定得抓緊。”
曾經,短劇只是信息流廣告所產生的副產品,但是今年開始,這個“贅婿”是真的翻身了。
就算你沒有為短劇付費過,大概率也在短視頻平台刷到過那種時長3~4分鍾的引流視頻。制作方將壹分鍾壹集的百余集短劇剪輯出“高能片段”,引流到相應的小程序。這種主打“每集大反轉,每場小反轉”的豎屏短劇,就是依靠快節奏的敘事手段和高強度的輸出,狠狠拿捏住了人們的“爽點”。
從戰神、贅婿,到霸總、甜寵,短劇的題材越來越豐富,業內也逐漸形成了壹套跑得夠快的鏈路。據DataEye測算,2023年,短劇市場規模有望達到300億元,這已經相當於2022年全年中國的電影總票房收入了。
見此情形,許多影視大佬和頭部玩家們不得不“下凡”,投身於這個曾被輕視的行業。從11月開始,陸續有王晶、楊蓉、高亞麟等壹眾傳統影視人入局短劇行業的消息傳出。此外,短劇概念股持續走紅、國產短劇出海……這壹切似乎都在意味著,短劇行業開始真正“走入紅海”。
那些被驗證過的套路,也開始去收割“US dollar”了。(圖/ReelShort)
壹、下沉市場,國產影視最後的出路?
短劇的火爆,似乎又壹次印證了“得下沉市場得天下”的定律。
短劇創作有著自己的方法論,主打的就是快准狠,不管是簡單明了的人物介紹字幕,還是誇張的演員表演,都在第壹時間為角色定性,讓觀眾明白“誰好誰壞”,從而旗幟鮮明地站隊,獲得爽感。
作為短劇從業者,李奧在這壹個多月裡接受過許多家媒體采訪,他自己也開過直播,和同行們聊起這個行業的未來發展。與此同時,還有叁部短劇在等著他開機。這種“多線程”管理的自驅力,在任何壹個行當裡都是稀缺資源。
能夠身兼數職,是短劇從業者的基本素質之壹。像李奧,他不僅是短劇劇本的創作者,還負責給其他作者審稿、修改。壹般工作室收稿,需要作者提交大綱和大約拾集的劇本。有經驗的編輯能夠通過這伍六千字的容量,判斷出這個故事是否能夠走紅。
最重要的是“題材”。制作方總是偏愛那些多次被市場驗證過的故事,比如經典的雙重身份、扮豬吃老虎等橋段。壹些男頻的敘事技巧也可以被運用於女頻的故事之中,成功的概率會更大。
這種創作方式,確實談不上什麼藝術性。但是,對影視行業從業者來說,“活下去”顯然更重要。短劇不僅讓大量底層演員和“橫漂”火了起來,也讓編劇們在漫長的“影視寒冬”後找回了壹點溫暖。
壹位曾經從事網大編劇的朋友告訴新周刊記者,在此之前,底層編劇很少有收入過萬的時候,“話語權不高,幹了叁年也不見得能混上署名”,而且戰線拉得太長。她曾參與創作的壹部網大電影,前後忙活了壹年多,直到她撐不住離職後才播出,“基本沒拿到什麼錢”。-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