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1-13 | 來源: 法廣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大選 | 字體: 小 中 大
在台灣大選的前夜,法國著名漢學家、亞洲問題專家高敬文(Jean-Pierre Cabestan)在法國《世界報》論壇欄目發表文章,分析1月13日台灣總統選舉和立法選舉的關鍵利害。
高敬文寫道,1月13日星期六舉行的台灣總統選舉和立法選舉,是在中美競爭的陰影下進行的。選舉的結果將會對中美競爭產生影響。但是,中美競爭以及中美兩個大國都對和平的需要,可能會限制候選人們的選項,並決定中華民國的未來。
這壹次的總統選舉是叁角選舉:叁名候選人,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叁對候選人在進行競爭。現總統蔡英文的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強烈反對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有任何的統壹。國民黨的候選人侯友宜則贊成長期的統壹,尤其是贊成北京和台北的非正式談判代表達成的所謂的“九贰共識”:壹個中國,各自表述。
第叁名候選人柯文哲在與大陸的關系上,采取的是中間立場。雖然他像民進黨壹樣拒絕為“九贰共識”背書,但他認為台海兩岸是“壹家人”,這讓他和中國官員之間建立了壹些關系。
高敬文表示,大家都認為賴清德會獲得勝利。ETtoday網站進行的最新民意調查顯示,賴清德會領先於侯友宜(39%的投票意向對36%的投票意向),但投票結果將會很接近,因為越來越多的選民放棄了柯文哲(22%),柯文哲被認為過於優柔寡斷,特別是在他與侯友宜結盟的嘗試失敗之後。此外,民進黨執政八年,許多台灣人希望改變。更重要的是,雖然蔡英文在處理台北與北京的關系(盡管缺乏接觸)以及與華盛頓的關系上處理得不錯,但蔡英文在國內采取了不受歡迎的措施,例如養老金改革,而且,在新冠疫情危機的管理上,蔡英文不總是管理得很好,何況,她還根本沒有促進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細微差別
目前,似乎可以肯定的是,民進黨將失去對立法院的控制。雖然國民黨並不能夠在立法院獲得多數席位,但柯文哲的小黨--台灣民眾黨可以借此機會扮演仲裁者的角色,擴大影響力。不過,無論如何,台灣不會走向共治,因為台灣的制度更是總統制,而是會走向總統多數派與議會多數派之間的陣地戰,有點像2000年至2008年之間陳水扁擔任總統時的樣子。
選票
在國內政策方面,叁個候選人的競選方案之間差異很小。誠然,在實現碳中和的策略方面,他們存在分歧;特別是在核能方面,只有民進黨打算逐步廢除核能。但每個候選人都希望便利年輕人獲得住房(許多人已經買不起),增加工資,改善醫療系統。
在國防領域,雖然侯友宜的隊友趙少康與中國的關系更密切、對美國持批評態度,並對蔡英文發起的潛艇建造計劃持敵意,認為該計劃成本過高且沒有必要,但是,所有候選人都贊成增加支出並實施更強有力、因而更可信的非對稱戰略。他們知道,75%的台灣人同意2022年底做出的延長兵役期的決定,將兵役期從肆個月延長到壹年。他們也知道,台灣的安全及其長期的生存取決於美國:除了趙少康之外,其它候選人都打算與華盛頓特別是伍角大樓保持密切的關系,趙少康的立場削弱了侯友宜的可信度。
“灰色地帶”策略
顯然,在對華關系問題上,叁位候選人是對立的。然而,即使是在對華關系問題上,雖然他們在言論上存在分歧,但他們的回旋余地都是很小的,因為很明顯,絕大多數台灣人既不想聽到統壹,也不想聽到根據“壹國兩制”將台灣變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壹個新的行政區。香港最近痛苦地被馴服更加堅定了他們的決心。
相反,任何的獨立宣言都是不可能有的,因為這會是北京宣戰的借口,對華盛頓來說是不可接受的,也是台灣內部不和的因素,-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