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1-28 | 來源: 老知青家園 | 有2人參與評論 | 專欄: 北京 | 字體: 小 中 大
老太太叫晚霞,北京人,生於1951年,1969年下放到陝北農村當知青。下面是她的口述:
2023年中秋節前夕,單位組織退休職工體檢,我也參加了。
我在做胸部彩超的時候,發現肺部有很多小結節,大的有伍六毫米,雖然醫生說大部分可能是炎症,但是我還是決定去大醫院詳細檢查壹下,免得耽誤病情。
我今年已經柒拾贰歲了,有兩個女兒,在北京朝陽區居住,因為和丈夫感情不和,在贰拾年前就離婚了,小女兒壹家和我住在壹起。
農歷八月初拾這壹天,小女兒兩口子開車帶我去中日友好醫院,准備做壹下詳細檢查。
我們來到門診胸外科大廳裡,這裡穿梭擠滿了人流,很多人臉上寫滿焦慮和無奈,很難見到有壹張笑臉在面前閃現,女兒掛了專家的號,預計倆小時後才能會診,我就坐在椅子上稍作休息。
等待是很漫長的,感覺時間過得好慢,女兒就帶我來到胸科腫瘤室門口坐下,我抬頭無意看見門口顯示的會診專家名字:陳宇輝,叁字映入我的眼簾。
我的心頭猛然壹顫,這名字太熟悉了,因為他和最親的人同名同姓,他在我心底已經隱藏了肆拾多年,是這輩子我忘不掉的傷痛,睡夢中曾上千次呼喚的名字,我眼角不由濕潤,思緒不由把我帶到當年陝北知青插隊,那段苦難又激情燃燒的歲月:
1969年,拾八歲的我高中畢業,因為父母都是大學教師,當時都被打成右派,被下放東北農村改造,我和哥哥作為“黑伍類”的子女,只能順應國家潮流知識青年到農村廣闊天地接受鍛煉。哥哥考慮父母身體,決定去東北父母身邊,能夠方便照顧父母,我和六位知青就來到了陝北壹個田家灣的農村,插隊落戶。
從沒到過農村的知識青年,在城裡從沒有為吃穿發過愁,來到田家灣以後,才真正知道什麼是貧窮落後,這裡土地貧瘠,全憑老天爺下雨獲得收成,土豆是主要口糧,住的是破窯洞,老百姓勉強能顧溫飽。
我們六位知青來了以後,大隊把我們安排到壹個廢棄的院子裡,有倆破窯洞,隊長陳玉成親自派人給我們收拾幹淨,成了我們的臨時住所。社員們又把舊灶台改造壹下,還買來鍋碗瓢盆等生活必需品。
我們不會做飯,隊長陳玉成的老婆和另外壹個婦女,親自教給我們怎樣貼餅子,鄉親們從家裡還拿來平時不舍吃的洋姜鹹菜,辣椒醬,看著雖然貧窮但拾分熱情的鄉親們,知青們都拾分感動。
剛開始吃飯,無滋無味的土豆,還有玉米高粱餅子,實在難以下咽,沒有壹個星期,我的體重從55公斤降到不到50公斤,用肩膀挑糞,扁擔把兩邊膀子都壓腫了,晚上我們叁個女知青都抱在壹起抹眼淚,不知道啥時候才能熬出頭。-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