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2-08 | 来源: 新京报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春节专栏 | 字体: 小 中 大
看攻略找到一家似乎还不错的小众餐馆,叫上朋友去吃顿大餐,如此也就凑成了一场简单的聚餐。在动则一两个小时的交通成本之下,能穿越半座城约上伙伴已经是不易的,过多的期待好像都是奢望。
但是,你有多久没有自己做饭请客聚餐了?
上一次做饭聚餐,可能是在大学宿舍和同学偷偷煮火锅:一包蜡烛、一个简单的铁锅,也可能有更好的设备,比如电煮锅、电炒锅;把青菜洗了洗,把速冻饺子、冷藏的牛羊肉切片(或者价格实惠一些的拼片)、虾仁丸子等一众食材扔进锅里,涮了涮便开吃。这当然是一种做饭聚餐。没有人抗拒洗菜、洗碗,反正也没有什么可洗的。毕业后,类似的经历少了。做饭一个小时,吃饭一个小时,洗碗、拖地半个小时,怎么算都麻烦,再不济还可以叫外卖,就着饭盒吃,也不用换装到盘子,不然最终逃不掉洗碗。
说来说去,没有哪种方式比外出聚餐来得方便。只要请朋友聚餐,我们都会自觉地开始寻找哪家餐馆靠谱,或是好评多的,或是最近刚好有上新的,或是就近不费时的。从前,父母辈或祖辈还比较习惯在家请客吃饭,认为在外面吃总归没有那么干净,也没有那么实惠,不知从何时起,他们好像也在转向外出就餐,逢年过节,把亲朋请到餐馆点菜。
《过年》(1991)剧照。
快过年了,总是少不了聚餐。
今天便和书友们聊一聊聚餐这件事,从“杀猪菜”谈起。
撰文|罗东
社群盛宴
在有地方风味的餐馆吃饭,取来菜单,翻不了几页,可能就会见到“杀猪菜”,或“杀羊菜”。这个奇怪的菜名让人一时摸不着头脑。难道有羊、猪是不经宰杀即可做菜的?既然没有,为何偏要强调一个“杀”字?此时多问几句,服务员会连忙解释这是一道寒冬腊月的农家特色菜,是拿刚宰杀的土猪肉炒的,乡土的原汁风味,鲜、嫩而不腻。虽其做法和其他农家菜没有本质的不同,不过换个叫法,总归有一些差异,比如依照命名的规则,做“杀猪菜”选用的肉,当是即杀即下锅,而绝不是冷冻肉、冷藏肉。其实“即杀即炒”是做不到的,也不是物流能实现的,没有过度冷冻便是不差的了。由于这层约束,“杀猪菜”至少和比较鲜嫩沾点边。
大概因为命名的暴力性,“杀猪菜”在非风味的餐馆却是少见的。它毕竟将宰杀这一过程写进了菜名,而这可能在某个瞬间唤醒顾客去想象藏在饮食生产幕后的,人对动物的虐夺。现代社会“更高级”的命名法则是去道德、去伦理,去掉所有与此有关的词语。这当另论了。开篇提“杀猪菜”是因为,要在本世纪找到还保留有某些古典痕迹的聚餐场景,唯有吃“杀猪菜”,它确实是一道菜,但也是一种快要消失的聚餐形式。-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