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3-13 | 来源: 界面文化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采写 | 潘文捷
编辑 | 黄月
《明星大侦探》等推理综艺和《隐秘的角落》等推理剧集近年来大受欢迎,反响热烈,但是,《推理大无限》作者、任教于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卢冶却看到,国内原创推理还是“缺点火候”,有一种“次生感”。尤其是对标科幻文学掀起的创作和理论化热潮,她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推理元素遍地开花,推理文学在哪儿?”在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的采访中,卢冶谈到了本格推理的局限,并进一步探讨了中国原创推理面临的困境。
看起来推理文学依然是小众趣味,但推理其实又是“大无限”的。卢冶认为,“大无限”一方面是指,推理小说的招数、诡计总是可以有更多的变体和故事情境,另一方面在于这种解谜乐趣的横向衍伸,它可以怎样被人们思考和运用。读者不仅可以享受本格带来的解谜快感,也把它带来的启发用于自己的专业,找到各个专业领域的切入口和下刀处。因此,在她看来,孔飞力写《叫魂》、美术理论家巫鸿写艺术史的方式都堪称是推理的运用——都是在受到谜团的诱引后抓住线索、摸索答案的。
比起单纯的逻辑推理
中国人更喜欢的是权谋
界面文化:在书中,你谈到现在推理综艺很流行,紫金陈创作的社会派推理剧集也很火,现在满大街都有剧本杀店。推理似乎还是挺出圈的,但你依然谈到在国内,推理“缺点火候”,有一种“次生感”。这是基于怎样的判断,你是怎么理解“出圈”的?
卢冶:我理解的出圈是大众认知,从营销学的角度来说是消费者的认知。当然,这个大众的范围比较复杂,那么这样说吧:虽然微博用户不能代表大众,但仍然可以视为一个直观的检验标准——或许,有一天微博用户都在讨论推理文学时,它就算真的出圈了。以粉丝文化来比拟,推理小说就像内娱的十八线偶像,粉丝的酸甜苦辣,路人并不知道。
侦探推理文学和科幻文学都是西方的舶来品,但科幻文学在《三体》热的加持下,被文学批评界关注,科幻文学的理论化探讨的程度就是高于推理文学,这是不争的事实。这种现象级作者或文本所带动的整个类型被经典化的影响是十分强大的。当然,它也存在着影响焦虑的问题,如金庸之于武侠类,刘慈欣之于科幻类;但中国推理文学根本没到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可以说,科幻文学界的创作压力来自于刘慈欣等几位领头羊,而推理文学作家的压力仍然在于国外的经典作家作品。《隐秘的角落》出圈了而紫金陈没有;《漫长的季节》有悬疑推理元素,但人们并未充分地从这个角度去认识它。推理元素遍地开花,推理文学在哪儿?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
《隐秘的角落》海报 图片来源:豆瓣
“原来推理也可以是文学!”当我发现有些人开始这样感叹时,才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在。在一些书店的图书类型界面中,“小说”和“文学”并没有归于一类,这本身已经是一个症候,而悬疑推理类型总是在“小说”中被标识为“HOT!”,说明它很受大众的欢迎,却很少被当成文学来看待。即使是推理小说的爱好者,也很少关注这一类型的所谓文学性,无论是在传统的审美,还是在当下网络时代的文学认知的意义上。科幻小说自带崇高美学的光环,从感性的层面,宇宙给予的宏大感就很容易让大众联想到审美性,而推理文学的逻辑之美、理性之美,却始终没有被充分地认识到。
界面文化:是否是因为国内文学商业化的起步比较晚,才造成了这样的局面呢?
卢冶:中国推理文学的确商业化比较晚。中国原创推理,无论是从创作本身来讲,还是在商业化的水平和大众认知度,都远不到繁荣昌盛的地步,学界的批评研究更是有待进一步热场。原因很复杂,我在书里谈到了一点个人的看法。总之,我觉得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什么类型的文学在中国很火,而什么始终不受重视,这又说明了什么?是不是有文化基因和集体偏好的问题?武侠小说为什么在中国认知度这么高?-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