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4-01 | 來源: 美國之音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聿文視界:中國經濟光明論VS中國見頂論,哪個經得起歷史檢驗 https://t.co/3VoaKuPR9c— 美國之音中文網 (@VOAChinese) April 1, 2024
編者按:這是鄧聿文為美國之音撰寫的評論文章。這篇特約評論不代表美國之音的觀點。轉載者請注明來自美國之音或者VOA。
去年底召開的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給人很突兀的感覺,現在清楚,這背後的目的是要反擊西方輿論的“中國見頂論”。中國當局認為,該論調是西方輿論有意抹黑中國、唱衰中國,是美國在經濟特別是科技上圍堵中國時,在輿論上發動的對中國的圍剿,屬於美國對中總體戰的壹部分,也是過去幾拾年西方散布的“中國崩潰論”的壹個最新變種。
既然中國當局認定西方要對中國打認知戰、信心戰,當然不能被它牽著鼻子走,所以外界看到,中國也吹響了輿論反擊的號角,官媒和學者發表了很多駁斥“見頂論”的文章和訪談,包括在美國媒體,官方在不同場合也就中國經濟頻繁信心喊話,甚至習近平親自出馬表態。他最近接見美國工商和戰略界學者時表示,中國經濟是健康、可持續的,中國的發展歷經各種困難挑戰才走到今天,過去沒有因為“中國崩潰論”而崩潰,現在也不會因為“中國見頂論”而見頂,中國發展前景是光明的,“我們有這個底氣和信心”。
當局批駁“中國見頂論”
在這場輿論戰中,人大重陽的王文和北大的林毅夫可看作兩個代表,他們還有其他學者試圖用經濟數據並從經濟理論上來解釋和駁斥西方這輪唱衰中國為什麼是錯的。王文在美媒發文,歸納了“中國見頂論”的六個誤區,稱為六個“迷思”。這六個誤區是,中國經濟規模不會超美,房地產危機威脅未來增長動力,外國投資正在逃離孤立的中國,失業率將引發社會動蕩,人口老齡化導致經濟衰退,中國人對未來缺乏信心。簡單地講,他要告訴西方,這六個方面都不可能出現西方輿論希望出現的狀況,即使在某些方面確實存在困難,但是數據顯示,事情會向西方輿論不樂見的方向發展。
比起王文沒有太多經濟學含量的批駁來,林毅夫作為知名經濟學家,從國進民退、人口紅利、資產負債表衰退等角度,用歷史、事實和數據等來駁斥西方這壹波“唱衰論”,顯得更學理化,他認為,國進民退是經濟增長下滑的結果,不是原因;未富先老國家的經驗表明,在進入重度人口老齡化階段後,反而能取得更高的增速;日本情況不適合中國,資產負債表理論不能解釋中國等。他還說,改革以來壹再出現的“中國崩潰論”,很多人之所以會信,原因出在中國在轉型過程中采取了漸進雙軌制改革,而沒有采用發達國家主張的休克療法,故從主流理論看,中國存在許多體制、機制問題,只要看到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就會用發達國家理論來分析,認為中國經濟發展不可持續,但這些崩潰論都沒有真正弄清中國經濟下滑的原因,也沒有看到中國經濟發展的機遇和條件。
縱觀中國學者和媒體對中國經濟的辯護,概括起來,不外乎以下理由:中國有國際先進的基礎設施條件,有數量龐大的高素質勞動力,有14億人的超大規模市場,有傳統產業的充裕產能和強大競爭力,而且新興產業的轉型升級也在活躍推進,再加上中國還有黨的領導的制度優勢,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當局正以科技創新,規劃和部署新質生產力,這些都彰顯了中國經濟發展和追趕的深厚潛力與光明前景。比如王文就說,中國實體經濟在多個領域都輾壓美國,比美國空心化的經濟含質量要高,雖然房地產正在經歷陣痛,但以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特征的“新叁化”經濟正在快速成長。林毅夫更是樂觀預測,2035年前,中國還有8%的增長潛力,每年可以實現5-6%的增長;從2036年到2050年,應該還有6%的增長潛力,最終實現3-4%的增長。到2049年,中國人均GDP就可達到美國壹半,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在此過程中,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每年都能達到30%左右,這意味著,中國還是世界上機會最多的國家。
大趨勢看,中國經濟見頂的可能性大
中國經濟到底是學者表達的前景光明,還是西方輿論相對悲觀的“見頂”預測,每個人都有不同看法。但是,要評估中國經濟的長期發展趨勢,需要把它放在壹個歷史的大背景下去觀照,否則很可能出現局部淹沒整體、壹葉障目的情形。
不過,在分析這個問題前,先要指出官媒和學者對“中國見頂論”有意無意的曲解。西方輿論這波“見頂論”,不是之前“中國崩潰論”的翻版,所謂“見頂”,並不表示馬上就會崩潰,見頂也可能在山頂上盤旋壹段時期,才慢慢地或快速地下降。好比日本,都在說它“失去的30年”,但在被中國趕超前,在老贰的位子上待了20多年,如今又在老叁的位子上待了15年。以中國目前的經濟體量,即便見頂,保持老贰的位子,至少還有幾拾年。所以它本質上不是官方說的“中國崩潰論”,雖然也確實有唱衰的成分在內。-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