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4-19 | 來源: 谷雨數據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前段時間,在太原某高校,“博士滿伍年未升副教授,轉崗後勤保衛”的政策,引起過壹片嘩然。
不是說博士就不能從事後勤保衛崗,但至少這跟人們對博士的美好想象,差距甚遠。
長期以來,中國父母公認的好職業中,大學教師占據壹席——從事科研、受人尊敬、時間自由,看上去很美。但如今,“北清博士考城管”“博士去小學任教”等新聞,時常出現。
離開學術圈的年輕博士正在增加。這期間發生了什麼?
01
博士越來越多,大學裝不下了
第壹個情況是,我們的大學,似乎裝不了那麼多的博士畢業生了。
博士生連年擴招。
截至2023年,全國在校博士生人數達到61.25萬人。2023年,中國博士生招生人數為15.33萬人,超過2000年至2003年招生人數總和。
同比2022年,增加1.43萬人,增幅約10.29%。同期,碩士生擴招至114.84萬人,增長4.1%。博士數量漲得比碩士還快。
從人口占比上看,這壹數量還沒有讓學歷“爛大街”。
截至2022年,中國累計獲得博士學位者有110.1萬人,博士學位人口比例僅為0.078%。即平均每壹萬位國人中,有不足八位博士,這低於發達國家0.5%—1%的水平。
問題在高校這壹側。
並不是他們不想招。地方普通院校,僅有本碩學歷的教師占比不少。教師學歷結構優化,依然是重要任務。
但矛盾點是,早期入校的教師或行政人員,多享有事業編制,這導致地方高校總是機構臃腫——有太多的人員要養,新來的坑位自然就少。
根據《中國教育統計年鑒》數據,從2014年到2022年,34歲及以下高校教師的占比從37.8%降至29.5%。與大家預期不同,院校吸納年輕人才的能力並無上升。
而未來情況也不樂觀。隨著新生人口顯著下滑,專業實力平平的普本院校,也許會緊隨婦產科、幼兒園、中小學的步伐:學生沒那麼多了,招新的老師就無從談起。
未雨綢繆。長期以來,大學教師尤其是“青椒”(青年教師)的薪資並不突出。
華東師大學者近年對全國3772位大學教師開展調查。根據中位數數據,高校教師稅前工資為1萬元左右,實得工資平均8100元每月,算上壹定的公積金與績效,年總工資在15萬壹年。
其中,東部高校45歲以上教師工資較高,而西部“青椒”每月實得,則多在伍六千元。
在西部省會城市高校任教的彭飛,深有感觸。
“比如春節後第壹個月,是數額最少的壹次。周圍有些老教師只有肆伍千壹個月,我是人才引進,相對高壹點,但還是感覺不夠。”
彭飛補充道:“並且年終績效也減半了。以往有叁肆萬,今年只有兩萬。單位提倡節衣縮食。”
算上開不完的會議、無償幹的雜活,作為副教授的彭飛,幾乎沒有太多時間寫論文了。但作為人才引進條件,高校對他的發文數量要求只增不減:叁年發伍篇CSSCI期刊論文(錄用率通常低於10%),否則沒有更多績效。他感到郁悶。
作為近年招新博士的主流方式,人才引進盡管宣稱有房補、科研經費等各項待遇,但每所院校,都會設置較多的論文數量與科研基金作為交換條件。
有人說,高校教師月入八千也不低了,何不食肉糜。-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