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4-22 | 來源: 北青深壹度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過去拾多年間,清華、北大等頂尖高校的經管、金融類專業吸引了壹批“最聰明、最能幹、最勤奮、最有學習能力的人”,他們滿懷野心,相信未來充滿可能性——進投行,年入百萬,和企業高管談笑風生,過上“空中飛人”般忙碌但光鮮的生活。
2023年9月,以為“形勢壹片大好”的他們迎面撞上劇烈收縮的招聘市場,之前在職業規劃中從未出現過的銀行變為“救命稻草”。從投行到銀行,他們做出職業選擇改變的同時,也意味著進入截然不同的另壹套評價體系——“都是人情那壹套,壹眼望得到頭”。
這背後是金融業近兩叁年所經歷的震蕩。盛時,“大家都瘋狂掙錢,也預期以後會瘋狂掙錢”。監管來得猝不及防,從2022年5月開始,幾道“限薪令”,壹紙“827新政”,以年終獎和福利補貼的縮水為開端,投行的降薪、裁員、縮招接踵而至。
從投行到銀行,走上壹條更安穩但同時也更封閉的軌道,他們中有人心懷不甘,仍期待有朝壹日能跳出。也有的人主動讓渡工作帶來的物質回報和成長,轉向對更加穩定和豐富的個人生活的追求。
這是壹個關於信心和預期的故事,發生在金融業,不止於金融業。
“最聰明的人”
今年春節,徐凱陪母親到家附近的銀行網點辦卡。營業員看起來和他年齡相仿,穿壹身老式西裝,頭也不抬地給他們講解辦卡的手續,語氣不帶起伏,壹套冗長的流程不知反復說過多少遍。隔壁櫃台,壹個頭發花白的老人將手機屏幕貼到玻璃上,拉高聲音問對面,“小伙子,這個理財APP怎麼用啊?”
徐凱對母親自嘲,“這就是我以後的生活。”即將從清華大學經管類專業碩士畢業的他從未這樣預期過自己的未來,直至與殘酷的就業形勢交手。
在投行招聘市場的劇烈收縮下,銀行崗位成為清北商科畢業生的“救命稻草”
中國建設銀行在北京大學召開的校園招聘宣講會
去年9月底的壹天,他在“叁中壹華”(指國內肆家頂級券商,包括中信證券、中信建投證券、中金公司以及華泰聯合證券)之壹的暑期實習即將結束。晚上6點,他合上電腦,走出北京金融街附近的壹座高樓,輾轉1個小時後回到10多公裡外的宿舍,掏出電腦正打算繼續加班。“叮”,壹封新郵件傳來,他點開,加粗的壹行字沖入眼簾:我們很遺憾地通知,您未能進入XX證券的錄用環節。瞬間,“心拔涼拔涼的”,按照往年的留用率,他本以為自己穩操勝券。
徐凱只得投入茫茫秋招大軍,經過幾個月的提心吊膽,終於在今年初收到了國內壹家銀行總行管培生項目的錄用通知。簽叁方協議書前,他有些猶豫,想等等更好的機會。同學勸他,“現在這個行情下,別要求太高。”-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