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5-01 | 來源: 德國之聲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德語媒體:貿易爭端的背後是地緣政治較量
德國《經濟周刊》以“德國太陽能產業第贰次死亡,我們終究應該從中學到些東西”為題刊發評論指出,歐洲政界迄今沒有認識到與中國競爭的嚴峻形勢。… pic.twitter.com/1pELoM85MI— DW 中文- 德國之聲 (@dw_chinese) May 1, 2024
德國《經濟周刊》認為,中國政府斥巨資補貼本國企業,其實是為全球地緣政治斗爭進行投資,從而綁定歐洲依賴中國經濟,而德國太陽能產業則不幸成為了犧牲品。瑞士《新蘇黎世報》的壹篇客席評論則反對唱衰中國經濟。
杜塞爾多夫出版的德國《經濟周刊》以“德國太陽能產業第贰次死亡,我們終究應該從中學到些東西
”為題,刊發評論指出,Solarwatt、Mayer Burger等太陽能設備廠商近期紛紛宣布關閉德國境內工廠、將產能全部轉移到海外,這說明歐洲政界迄今沒有認識到與中國競爭的嚴峻形勢。
“德國境內工廠關閉的主要原因就是:收受了大量補貼的中國產品極其便宜,以至於沒有任何壹家德國企業能夠與之競爭。而且,那些有足夠財力的人也並不想拯救德國的太陽能產業。德國聯邦政府拒絕為太陽能產業提供所謂的‘韌性獎金’,自民黨為這樣的決定歡慶,德國總理也聽之任之。到頭來,贰拾年前已經死過壹次的德國太陽能產業遭受第贰次死亡。”
“停產、就業崗位流失:這是壹次有預告的死亡。每壹家牽涉其中的企業都曾經預測說,這壹天遲早要到來。整個行業也曾對政界進行艱難的游說。然而,這個產業是被有意犧牲的:它的地位不及芯片、電池那般重要,而且當年的第壹次死亡已經導致被中國競爭者遠遠甩在身後,難以重新趕超。”
作者接著指出,盡管歐盟仍在嘗試對中國企業進行反傾銷訴訟,但是已經難以改變大局。“這就好比向壹個已經躺在墓坑裡的死人姍姍來遲地丟去壹套心髒復蘇設備,而非為這個敞開的墓坑埋土。”
“太陽能產業的第贰次死亡應當至少能讓政界吸取教訓,以防其他產業以及其他產業鏈重蹈覆轍。假如電池產業也趨於凋零,則無異於預示著歐洲以及德國的其他關鍵產業也走向窮途末路。中國正在用同樣簡單的模式占領壹個又壹個產業,他們用低價、時常包含補貼的產品扼殺歐洲本土的企業,並且深信歐洲人會陷入圍繞法規的原則性爭論從而最終形成對中國的依賴。”
文章接著指出,無論是風力發電機,還是稀土等重要原材料,中國人都在以更低廉的價格讓歐洲人的依賴性不斷增強;中國當局花錢補貼,實際上是在為權力政治投資。“誠然,歐盟以及德國都認識到這壹點,也在采取措施來解決原材料等方面的依賴問題。然而,有壹點也是很明確的:要想保障供應鏈、提高韌性、為綠色經濟轉型奠定基礎,就需要花錢,而且是很多錢。就算這筆錢能夠包裝成‘去風險’資金,綠色經濟的獨立自主也注定成本高昂。”
“然而,投入這筆巨款是值得的。鑒於中國等重要玩家已經明目張膽地無視規則,世貿組織框架下基於規則的全球貿易已經瀕臨死亡。地緣政治的分崩離析正在導致全球貿易的分崩離析。這不是什麼好兆頭。經濟全球化的理念是大規模、高透明、高效率。可是如今,德國以及歐盟這樣的經濟體不能再只是發表溫暖的言辭,而是需要加大投資來保護自己的供應鏈,必要時也要動用關稅手段,哪怕後者會導致效率降低。”
“從Solarwatt關閉德國工廠引申到世貿組織的死亡,也許各位讀者會覺得這篇評論在誇大其詞。但是其實並沒有。德國太陽能產業的第贰次死亡是表象,深層因素是愈演愈烈的地緣政治與貿易沖突。在這場沖突中,德國以及歐盟不應該太久、太天真地做出犧牲去削弱自己。光靠理論是無法在沖突中成為贏家的。”
瑞士《新蘇黎世報》以“中國經濟比許多人想象的要好
”為題,刊登了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中國問題專家拉迪(Nicholas R. Lardy)撰寫的客席評論。他認為,中國經濟誠然遇到了巨大麻煩,但是西方過於唱衰中國卻可能導致驕傲自滿。
“確實,中國正面臨著壹系列證據確鑿的挑戰,比如房地產市場瀕臨崩潰、美國設置貿易壁壘、中國人口萎縮等問題。但是在70年代末改革開放政策實行前,中國經濟問題比現在要嚴重得多。”-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