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5-16 | 來源: 維舟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5月13日,黑龍江哈爾濱,大媽在地鐵上傳教,遭到乘客指責。
壹名年輕人指責大媽“中國講究的是文化自信,您現在在顛覆我們伍千年的文化”。
另壹名老人則表示“你吃的是共產黨的飯....你願意咋信你咋信,你不能在車廂裡做這種事” pic.twitter.com/KX4V2GTHY2— 李老師不是你老師 (@whyyoutouzhele) May 14, 2024
“中國文明已經綿延了幾千年,我們中國文化從來沒有沒落,所以說我們中國是很強大的。我們中國人要強大,必須要精神上強大。”
日前,在哈爾濱地鐵上,壹位大學生向乘客們如此慷慨陳詞。此事的起因是壹位老阿姨談到基督教,這位年輕人看不過去,說“你選擇去信耶穌,不如去信女媧捏小人”,他尤其擔心在這人員流動很大的車廂裡,那些心智尚未成熟、叁觀還沒確立的孩子,聽了外國信仰之後會受影響,因而有必要宣揚壹番中國文化的優越性。
不必意外,留言壹邊倒地支持這壹“正能量”的表態——那是自然,誰不喜歡聽人說自家好?至少,那可以帶來壹種心理上的自豪感和滿足感,因為作為這個共同體的壹份子,無論你活成什麼樣,僅僅這個身份本身就能讓你分享由此而來的榮光,仿佛是壹份不勞而獲的遺產。
然而,如果你願意靜下來細想壹下,就會發現那番話是經不起推敲的。文化是不是沒落,和“強大”有什麼關系?美國如此強大,但歐洲人壹直鄙視它沒文化;古埃及早已衰亡,但不妨礙歐美人壹直癡迷其文化。更何況,如果真的“從來沒有沒落”,那為什麼現在要談“偉大復興”?“復興”至少意味著曾經沒落過吧?
盡管文化的盛衰,很難用什麼指標來衡量,因而“從未沒落”這樣論斷也能含糊過去,但不可否認的壹點是,近代中國人可不是這麼想的。至少“伍肆”那壹代,可是把批判傳統作為己任,激進者甚至將這壹文化傳統視為中國實現現代化的根本阻礙。事實上,各主要文明中,中國是唯壹壹個在現代化過程中原有文化傳統斷裂的——儒家文化早已成了“游魂”。
退壹步說,在伍千年的漫長時間裡,就算沒落過,又怎麼了?文明的興衰起落,原本就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全球通史》壹書就曾寫道,羅馬帝國衰亡之後的壹千年裡,西方文明是各大古典文明中唯壹壹個斷裂而非連續的,然而,正是這種斷裂開創了後來的新局面。
從江戶時代到近代,日本在與外界(尤其中國)打交道時,最慣常拿來論證自身優越性的,就是天皇的系譜從未中斷,所謂“萬世壹系”。這確實讓他們得意洋洋,但我們現在看來,多少有點莫名其妙,不能理解這怎麼就能證明日本的優越性,畢竟,連綿不斷並不必然是優點,倒是從這種執念中可以見到日本社會有壹種特別保守的傾向。
當然,情有可原的是,人總是有壹種自發的沖動,不僅追求自我肯定,而且要將自身的優越性建構為壹向如此,就像壹些西方的歷史著作,也會將西方在近現代的優勢追溯到希臘羅馬時代就已奠定了基礎,尤其是科學,當然更是在古希臘城邦時代就已決定了的。凡此等等,都是歷史決定論的種種變形,否定了歷史發展曾有過的可能性。
當下我們所看到的,其背後的社會心理恐怕還沒那麼復雜,那更多的不過是壹種近代以來民族自尊心慘遭打擊之後的過度補償,畢竟要承認器物上不敵堅船利炮容易,要承認文化不如人可就太難了——事實上,即便在晚清國勢最衰頹的時期,除了“開眼看世界”的極少數,大部分中國人仍堅信,洋人只是槍炮厲害,但論文化道德,那是遠遠不如我們的。
“文化自信”當然有其必要,否則很容易出現異化,變成“為了實現現代化,必須拋棄自身文化傳統”,但通往現代化的道路不止壹條,各國歷史也都證明,這種異化既無必要,也不可能,更何況是像中國這樣的大國。-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