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6-09 | 來源: 每日經濟新聞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6月8日和9日, 清華大學化學系、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發布訃告:
核化學化工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朱永(貝睿)逝世
6月9日,據清華大學微信公眾號消息,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教授朱永(貝睿)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4年6月8日7時7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
先生1929年12月15日出生於上海市,安徽涇縣人,1947年考入清華大學化學系,1951年畢業留校任教。歷任化學系助教、講師,工程物理系講師、教研室主任,工程化學系副教授、教研室主任,清華大學試驗化工廠副教授、教授,清華大學核能技術研究所副所長,清華大學核能技術設計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博士生導師。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兼任國家核安全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核學會理事,核化工分會副理事長、榮譽理事長,核化學與放射化學分會副理事長、榮譽理事長。
先生是清華大學核化學化工學科奠基人和領導者之壹,中國核化學化工領域開創者、帶頭人之壹,長期從事核燃料後處理基礎研究、工藝開發和人才培養工作。他作為主要領導者之壹開發成功的溶劑萃取法核燃料後處理工藝(PUREX流程)為中國關鍵核材料的制造做出重大貢獻。領導開發的從後處理高放廢液中去除長壽命錒系元素和裂變產物的叁烷基氧膦(TRPO)萃取流程等壹系列創新成果,成功應用於中國核燃料後處理行業,推進了先進核燃料循環技術進步,並為中國重大戰略領域培養了大批高端專門人才。曾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叁等獎、國家技術發明獎贰等獎、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等科技成果獎勵,以及國防科工委“獻身國防科技事業榮譽證章”。
據券商中國報道,核電作為壹種高效環保能源,受到世界各國科研機構的熱衷研究,然而,作為世界頭號科技強國,美國卻在數拾年時間裡放棄核電站建設。對此,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有壹位退休老專家曾說過,“美國核能長時間處於沒有發展狀態的根本原因有叁點,其中最關鍵的壹點就在於沒有建立完善的核燃料循環體系。”
所謂核燃料循環,指的是核燃料的獲得、使用、處理、回收利用的全過程,即指從鈾礦開采到核廢物最終處置的壹系列工業生產過程。其中,最重要的壹點就是後處理,沒有後處理就沒有循環。
核燃料循環,號稱是核能系統的“大動脈”,從技術角度來看,中國的核電發展起步較晚,核燃料循環技術仍處於發展初期階段,想要建立完善的核燃料循環體系,亟須解決核燃料獲取、制備和使用過程中及乏燃料(在反應堆中“燃料”過的核燃料)後處理過程中的壹系列“卡脖子”問題。
在核燃料後處理化學及工藝領域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在60年代,他成功研究了磷酸叁丁酯溶劑萃取法核燃料後處理化學工藝,並順利將其應用於生產,滿足了國防的需要。這項技術被國家采納,用於建造核燃料後處理廠,技術達到了當時的先進水平,並節省了大量資金。
的這項研究成果,不僅提升了核燃料的利用率,而且對核能的和平利用和國防安全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80年代,研究發展了利用TRPO萃取流程從核燃料後處理高放射性廢液中回收超鈾元素的方法,這壹成果有望大幅度降低核裂變能產生的長壽命高毒性放射性廢物量。
另外,在高溫氣冷堆釷鈾燃料後處理工藝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顯著成果。他領導的團隊成功開發了高溫氣冷堆釷鈾燃料後處理工藝,這項技術對於提高核燃料的利用率和降低放射性廢物的產生具有重要意義。教授的這項工作獲得了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贰等獎。
他的“叁烷基氧膦的萃取性能及從高放廢液中萃取分離錒系元素的研究”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壹等獎和國家自然科學叁等獎。著有《氧化膦對叁價錒系元素的萃取》(英文)、《錒系元素和錒系後元素》,發表論文近40篇。-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