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6-15 | 来源: 一条 | 有13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北大教授24小时照护失能母亲:未来独生子女处境更难
今年4月,一篇“北大教授成24小时照护者”的文章刷屏,
文中主角胡泳今年50多岁,
是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教授,
他的母亲今年85岁,
患有阿尔茨海默症3年,
胡泳也没有想到,
自己有一天会成为母亲的“护工”。
▲
胡泳和保姆每天都要推母亲出去晒太阳
胡泳不得不削减在科研、学术上的时间,
每天六点半起床,
陪母亲吃饭,洗漱,晒太阳,
除了工作,大部分时候都在家里。
在重复的照护日常当中,
他也常在思考,
失去记忆的母亲究竟还是不是自己的母亲?
如果照护的结果必然失败,是否还有意义?
胡泳在朋友圈签名处写下里尔克的一句诗,
“有何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
从学者到照护者,
他如何看待照护和养老问题?
今年5月,
我们在北京拜访了他的家。
编辑:张雅兰
责编:倪楚娇-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