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6-22 | 來源: RFI 華語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https://t.co/qAARMYfmLZ 中國領土爭端中常用的武器是什麼?華郵稱鎬斧、刀具與“推搡與肉搏”— RFI 華語 -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RFI_Cn) June 22, 2024
中國領土爭端中常用的武器是什麼?斧頭、刀具、“推搡”。華盛頓郵報今天引述專家認為,中國使用簡易武器而非槍械是壹種戰術選擇,但這未必總能防止事態升級。
星期叁,當中國軍隊在南海爭議地區暴力攔截菲律賓海軍艦艇時,他們並沒有使用手槍或步槍,更不用說現代沖突中廣泛使用的高科技武器了。相反,從菲律賓軍方分享的視頻顯示,中國海警手持鎬和刀具試圖控制該地區。專家表示,使用這些簡單武器是壹種戰術選擇。
研究中國軍隊的耶魯大學政治學教授丹尼爾·馬丁利 (Daniel Mattingly) 說:“中國根本邏輯是,‘棍棒和石頭可以打斷骨頭,但大概不太可能引發戰爭。’”
中國幅員遼闊,與 14 個國家接壤,與另外 6 個國家有海上邊界,與多個鄰國存在領土爭端。但近年來,盡管中國軍隊的技術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中國軍隊在邊境作戰時經常使用簡單的武器。
根據社交媒體上分享的未經證實的沖突視頻,這種策略尤其在中國與印度的邊境上使用。
2022 年,在印度東北部中國聲稱擁有主權的地區與印度軍隊發生沖突,中印軍隊似乎進行了肉搏戰,並使用石頭和狼牙棒作為武器。2017 年,在試圖從印度親密盟友小國不丹手中奪取土地的過程中,中印前線部隊沒有攜帶武器,而是通過“推搡”撞胸進行戰斗。
中國使用非常規武器可能是壹種戰略舉措,旨在避免引發升級並避免引起國際社會(尤其是美國的)關注。但專家警告稱,盡管這次可能奏效,但風險很大。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亞洲海事透明度倡議副主任兼研究員哈裡森·普雷塔特 (Harrison Prétat) 表示,“也許(中國)可以指出,在這次(南海)事件中,這些只是工具,而不是武器。但我們已經非常接近底線了。”
據菲律賓官員稱,在本周發生在南海的事件中,中國海警登上菲律賓海軍艦艇,損壞並沒收了設備。他們表示,中國的目的是阻止菲律賓艦艇向仁愛礁上的塞拉馬德雷號軍艦提供補給。仁愛礁已成為海上爭端的焦點。
中國駐華盛頓大使館的壹位發言人對此提出異議,並聲稱菲律賓在未經中國許可的情況下非法侵入該水域並“違反了國際法”。劉鵬宇在給《華盛頓郵報》的電子郵件中寫道:“中方依法采取必要措施維護主權,合法、正當,也是以專業、克制的方式進行的。”
美國官員曾多次表示,對南海菲律賓政府船只的武裝襲擊將觸發美國和菲律賓於 1951 年簽署的《太平洋地區相互保衛條約》。
馬丁利說,“不使用槍支使得美國是否有義務介入並可能援助菲律賓變得模糊不清。如果他們確實使用了槍支,那麼美國就有更充分的理由應該這麼做。”
菲律賓周伍上午表示,它無意援引該條約來回應本周的爭執。菲律賓執行秘書盧卡斯·貝爾薩明告訴記者,菲律賓政府不認為本周與中國海警的對峙是武裝襲擊。
據美聯社報道,貝爾薩明說:“我們看到了砍刀、斧頭,除了這些就沒別的了。”
雖然使用尖銳物體可以限制升級的風險,但它仍然可能很危險,甚至致命。本周,壹名菲律賓水手在南海失去了壹根手指。
而根據兩國官方的說法,2020 年 6 月,20 名印度士兵和至少 4 名中國士兵死亡。
數拾年來,中國和印度壹直就喜馬拉雅山脈 2100 英裡長的邊界問題存在爭議。早在 1970 年代,雙方軍隊就曾發生過激烈戰斗,雙方通過拳擊和投擲石塊的方式對峙。根據1996 年雙邊協議的條款,邊境部隊不得在邊界(即實際控制線)兩公裡范圍內使用槍支。
近期中印邊界爭端集中在達旺地區,該地區位於印度東北部阿魯納恰爾邦境內,以及印度最東北端的拉達克地區和加勒萬河谷地區。2022年,達旺地區的沖突以無槍對峙的形式發生,導致徒手搏斗和士兵傷亡。這場沖突是 2020 年以來印度和中國之間最嚴重的事件。
2017 年,在喜馬拉雅山脈的另壹處邊界,中國和印度軍隊在不丹對峙,爭奪中國聲稱屬於自己的地區,但印度和不丹堅稱該地區屬於不丹。在那次沖突中,也沒有使用槍支或武器的報道。相反,戰斗涉及“推搡”,印度士兵和中國士兵用胸部撞擊對方,但沒有拳打腳踢,而是將對方向後推,並沒有開火。
華盛頓郵報引述印度政策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耶魯大學講師蘇尚特·辛格表示,印度與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的邊境經常發生槍戰。他說,“解放軍的文化與西方軍事文化截然不同,西方使用武器的頻率要高得多。”
但 2020 年 9 月的情況卻發生了變化,在幾個月前的沖突中印度士兵死亡後,兩國邊境幾拾年來首次發生了槍戰。-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