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7-19 | 来源: 互联网怪盗团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上个星期我在深圳,有两个重要收获:第一是实地调研了传说中的“三和大神”(尽管只是浮光掠影),第二是与几位互联网大厂离职(或正在打算离职)的朋友深入交谈。后者其实是我过去几个月一直在做的调研的一部分:在当前的宏观和职场环境下,从互联网大厂离职的人,究竟去做什么了?促使他们离职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想什么?
通过日常微信聊天,我一直在收集这方面的信息;与朋友线下见面时也会经常聊到这些话题。上次去深圳,我获得了相当宝贵的信息,算是能够支撑一次有意义的调研了。当然,这个调研仍然是小范围的,涉及人数仅有几十人(真正离职了的仅有十几人)。由于样本数量有限,不可能使用统计学方法,只能以案例分析为主。不过,我很幸运拥有一个优势:这些朋友都比较信任我,乐意讲述自己心底的故事和想法(前提是保证其个人隐私安全)。所以我听到了很多鲜活的故事、真实的想法,这些有可能是外界尚未认识到、或者忽视了的。
我决定将迄今了解到的情况,整理撰写出来。我非常欢迎有类似经历或想法的人,以各种方式与我分享他们的故事——这是一次长期的、持续的调研,只要互联网大厂离职潮还在持续,就有必要继续下去;也非常希望能发挥“抛砖引玉”的作用,见证对这个主题的更多更有价值的研究的诞生。
从大厂离职的原因
打工人离职的原因无非两种:被迫的,以及主动的。直接被裁掉,当然是被迫;被转岗降薪、予以羞辱性待遇,直至不堪重负主动走人,其实也是被迫。2023年以来,互联网大厂降本增效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人有了心理准备。不止一个大厂员工告诉我,他或她“将在一个季度内被裁掉”,因为各个部门和团队的裁员名额几乎是公开的,很多人知道自己躲不脱,温顺地等待着最后的结局(以及N+1)。
然而,仍然有许多人选择主动离职。越是年轻的人似乎越倾向于主动离职——至少在我认识的人当中是如此。90后和95后员工更加重视尊严和工作氛围,也更愿意在没有下家的情况下“裸辞”。下面是我亲耳听到的一些“裸辞”原因:
公司对请病假的员工要扣除当天全部工资,而且直系领导毫无同情心。
直系领导频繁对员工进行PUA,例如“好好想想你们对不对得起公司付的工资”。
所在团队要求毫无意义的加班,哪怕无事可做也要在办公室坐到深夜11点。
对分管本部门的大老板(公司高管)失去信心,认为公司烂透了,只是尸居余气而已。
对公司食堂、健身场所或办公场所整体条件不满,认为损害了自身健康。
上述一些理由,对于80后或更老的员工而言形同天方夜谭;老板就更无法理解了。80后员工极少因为任何原因裸辞,不仅仅是因为观念不同,也是因为上有老下有小、自己的年龄难以找到新工作,“裸辞不起”。考虑到现在大厂基层员工中的95后(乃至00后)比例越来越高,职场PUA作为一种控制员工的手段正在迅速失效。站在打工人整体的角度,这当然是一种进步,不过老板和HR的看法肯定恰恰相反。
内卷的无意义持续
从2021年开始,部分大厂的部分部门先后提出了“降低加班频率”乃至“反内卷”的口号。但是据我了解,这些口号仅仅是故作姿态而已。在我调研的对象当中,几乎没有人认为大厂内卷在过去两年有所松动,也没有人期待未来会有实质性松动。很多人因为对内卷彻底失望而选择了离开互联网行业。
具体而言,互联网行业的内卷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为了博取财富和地位的内卷,可以称为“上升型内卷”;第二种是为了保住饭碗的内卷,可以称为“自保型内卷”。在中国互联网的黄金时代,大批打工人自愿加入第一种内卷,憧憬着升职、加薪和股票增值,其中的佼佼者甚至可以一跃进入财务自由行列。按照我的一位熟识多年的老朋友的话:“大家天天加班到凌晨,你要相信劳动人民总能创造奇迹。”(此对话发生于2018年底。)人类最强有力的驱动力永远来自内心,不是来自贪婪,就是来自恐惧;在互联网和资本市场整体不振的情况下,贪婪已经不足以驱动打工人前进,现在恐惧成为了主要驱动力。
我的绝大部分在大厂工作的朋友,都提到了“恐惧型”或“表演型”加班:因为恐惧丢掉饭碗,被迫向上级表演努力工作。由此导致了一个悖论——活儿其实没有以前那么多了,待遇也没有以前那么好了,加班反而更剧烈了。有些比较人性化的团队领导,在上级领导的压力之下,也不得不要求员工延长在岗时间,甚至开发出了“轮流加班”的演技:每天都至少有一个人在岗呆到半夜,以应对上级不定期的检查。-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