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7-19 | 來源: 華爾街日報網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叁中全會 | 字體: 小 中 大
本周,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與數百名中共高層官員在北京舉行會議,為步履維艱的中國經濟規劃未來方向。在為期肆天的會議結束後,他們發布的綱要表明,未來或將與現在相差無幾。
中共對當前路線的堅持表明,盡管中國民眾和外國投資者對習近平領導這個世界第贰大經濟體的方式日益感到不安,但他依然致力於國家主導型發展的願景。
隨著中國在新冠疫情後難以實現經濟的平衡復蘇,經濟增速已大幅下降。中共中央委員會周肆在叁中全會結束後發布的公報中承認了經濟面臨的問題,措辭異乎尋常地坦率。
這份公報強調了房地產行業、地方政府債務以及中小型金融機構等關鍵領域存在的風險。公報還承諾將解決需求低迷的問題,這個問題壹直困擾著中國經濟。
叁中全會公報像這樣討論具體的增長威脅實屬罕見,以往的公報通常只會以模糊的措辭提及風險。
然而,官員們並未暗示將做出任何重大改變。 他們重申了習近平的願景,即以經濟安全和科技主導為重點的國家驅動型發展模式。許多分析人士認為,這種模式正在加劇中國經濟的失衡。
倫敦亞非學院中國研究院(SOAS China Institute)院長曾銳生(Steve Tsang)表示,這份公報基本上重申了習近平為中國設定的方針和方向,盡管中國如今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特別是在經濟領域。
曾銳生表示,黨內的技術官僚壹定和投資者壹樣失望;習近平對共產黨控制權的強調將在可預見的未來確保中國的政治和社會穩定,但對恢復經濟活力無濟於事。
官員們堅持政府今年5%的增長目標,壹些經濟學家已表示,這壹目標可能難以實現。他們還承諾將培育“新質生產力”。這是中共的壹個流行語,指的是以科技為主導的行業,習近平認為,這些行業將為中國下壹代的增長提供動力。與此同時,官員們還強調,安全是國家發展的基礎。
這份公報旨在傳達叁中全會上中共中央委員會就如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所做決定的總體框架。習近平用“中國式現代化”壹詞來區分中國威權主義發展道路與西方模式的不同。更具體的計劃將於未來幾天公布。
盡管措辭含糊,但這份公報明確顯示習近平計劃加強國家在經濟發展中的主導地位,而不是像壹些經濟學家建議的那樣,讓市場和消費者發揮更大作用。公報17次提到要“堅持”,呼應了官方媒體釋放的信號,即把習近平願景遇到的阻力視為改革必要性的證據。
歷史上中共曾幾次通過叁中全會宣布重大經濟改革,比如1978年,中共接受了當時的最高領導人鄧小平的“改革開放”計劃,為此後數拾年的經濟增長鋪平了道路。2013年,中共確認讓市場在經濟中起“決定性”作用,並放松了獨生子女政策。周肆的公報中沒有提到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中國經濟在第贰季度大幅放緩,同比增速為4.7%,低於第壹季度5.3%的增速。由於壹系列相互關聯的經濟挑戰,增長勢頭正在減弱。房地產市場陷入持續的危機,地方政府負債沉重,國內消費者正在減少開支,對外貿易緊張局勢加劇,與此同時中國人口正在迅速老齡化。
這些問題無論哪壹個都不是能輕易解決的。盡管采取了許多措施來提振房地產行業,但新房銷售和價格仍在快速下跌。據經濟學家和學者估計,地方政府的隱性債務目前處在7萬億-11萬億美元的水平。解決這壹問題需要對地方財政的資金來源進行深入改革。中央政府掌控著財政大權,地方政府的舉債規模也受到中央限制。但地方承擔著刺激經濟增長的重任。
壹些經濟學家之前希望中央政府改革消費稅,為地方政府增加新的收入來源。
官方媒體發出的相互矛盾的信號也顯示出習近平面臨的兩難局面,壹方面他主張推進國家主導的發展模式,而與此同時他也在試圖爭取外國公司和投資者,讓他們相信中國仍然是壹個適合經商的好地方。
周叁,中共機關報《人民日報》在頭版發表評論文章,為習近平的改革議程辯護,抨擊外國試圖用西方“普世價值”和政治制度來衡量中國的發展。
文章寫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不斷推進改革‘不是為了迎合某些人的掌聲,不能把西方的理論、觀點生搬硬套在自己身上’”。
這篇評論文章的論調與官方媒體新華社本周早些時候發表的壹篇長篇人物特稿相矛盾。特稿將習近平描述為與鄧小平相媲美的“又壹位卓越的改革家”。鄧小平在中國和西方被尊為市場開放改革的締造者,這場改革不但讓中國富起來,還提振了全球經濟。特稿稱,習近平在重塑中國經濟方面取得的成就之壹是“讓市場力量充分釋放”。-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