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8-24 | 來源: 中央社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40年前,香港收容中國難民; 40年後,民主人士出逃淪難民“。 前香港眾志創黨主席羅冠聰說,中共將人原子化,切斷與香港的聯系,海外倡議工作愈發困難。 如何把無力感轉成養分重新出發,是海外流亡港人需鍛煉的技能。
羅冠聰8月初在台灣出版新書《時代推著我們前行:羅冠聰的香港備忘錄》,他日前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談及流亡英國4年的生活及對香港未來的看法。
●40年前香港接納中國難民 40年後政治難民逃出香港
羅冠聰以自身及其父親與香港間的關系,凸顯香港角色的變化。 他表示,在父親年代的香港是希望之地,面臨政治壓迫及經濟困難之際,香港是重新開始的地方; 但40年後,香港反而從收容中國難民的地方變成輸出難民的地方,很多港人因中共全面管制而離開,是很大的悲劇。
據書中所述,羅冠聰的父親於70年代末偷渡到香港,當時中國饑荒連連,資源短缺,抵達富裕的香港是唯壹扭轉命運的生機。 但在2019年開始,中共治下的香港成為人們爭相逃離的地方,其父輩是“經濟難民”,而羅冠聰則成為“政治難民”。
羅冠聰表示,很多人對於香港政治崩壞的速度感到驚訝,過去香港人可以理解香港是往政治崩壞的方向走,選擇上街抗爭,但在2019年的(反送中)運動、頒布國安法及基本法23條通過後,摧毀民主派及破壞公民社會力度加深,香港現況在沒有制衡的權力下,人民所擁有且僅有的自由很快地被摧毀了。
前香港眾志創黨主席羅冠聰8月在台出書提及4年在英國流亡生活。 他說,中共將人原子化,切斷與香港的聯系,海外倡議工作變得更困難。 如何把無力感轉成養分重新出發,是海外流亡港人需鍛煉的技能。
●遭港府通緝身分敏感 海外倡議受阻
年僅31歲的羅冠聰,2020年流亡英國後,積極推動國際倡議工作。 香港警方去年以涉犯港區國安法第21條煽動分裂國家罪和第29條勾結外國或者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罪,對他發布懸賞通緝,之後香港律政司更揚言,資助羅冠聰等人都可能違法,這讓羅冠聰在海外的倡議活動受到影響。
羅冠聰表示,身分逐漸變敏感時,發現在凝聚海外港人的社區工作及延續身分認同的文化工作愈加困難,香港出品的電影、文化作品會因其身分敏感,猶豫是否合作; 國安法頒布後,也注意到這對於出席海外政治活動的港人產生很大的影響。 疫情後,常往來香港探親、工作的港人開始避免參加海外政治運動。
羅冠聰指出,中共想要把人“原子化”,切斷跟香港所有的聯系,這對海外倡議工作帶來困難,但現在蠻多在英國的香港組織開始嘗試在英國本地參加計劃拿到資助,嘗試面對資金援助受限的困局。
羅冠聰也提到海外民運工作的局限性,強調他的角色像是擴音器,只能將香港發生的事情,以更大的聲量傳播到不同社群,但任何實質的改變都得源自在地的政治運動,在海外能做的只是能強化這些行為。
羅冠聰表示,他在海外做社群經營,其他人做文化活動、社區營造,這些行為對民主帶來的改變是抽象的,所有事情都沒有實質的回饋,如何應對“無力感”是香港人在面對的課題。 同時,壹些離開香港的人還得面臨幸存者內疚(Survivor's Guilt),這些都是需要去面對跟處理的。
●看待香港情勢難樂觀 仍希冀轉換能量重回家鄉
針對香港的未來及初選案的情勢,羅冠聰表示,短期很難感到樂觀,未來5年內難以出現緩和跡象,現在香港的政治環境會帶來無力感跟焦慮; 但面對這些問題就像“堆肥”,如何用這些廢料,也就是負面情緒,轉換成養分重新出發,是海外流亡的香港人需要鍛煉的技能。
“人都有追求自由的渴望,希望帶來改變,但也需要耐心等待,長遠的未來我覺得有可能重回香港,回到我的家鄉。” 羅冠聰說,就如同書中所寫的渡海離家,是為了回家。-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