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8-30 | 来源: 刘晓博说财经 X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北京时间今天(8月30日)下午五点,央行通过官网宣布:在二级市场常态化买卖国债,启动了!
下面就是相关公告的截图:
央行的公告说:为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相关要求,2024年8月人民银行开展了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向部分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买入短期限国债并卖出长期限国债,全月净买入债券面值为1000亿元。
这向我们透露了三个重要信息:
第一,央行启动了常态化的国债买卖;
第二,买入的是短期国债,抛售的是长期国债;
第三,全月净买入1000亿元国债。
这意味着,今年8月央行通过净买入国债的方式,向市场投放了1000亿元的基础货币。
这看起来的“一小步”,其实是中国基础货币投放方式(印钞方式)的“一大步”,也是一个历史性拐点。
有金融知识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央行在印钞(投放基础货币)的时候,往往采取在二级市场买入国债的方式。
各国都不允许央行直接从财政部手里买国债,避免造成央行直接印钞给财政的感觉,因为这会让老百姓感觉“未来通胀会很严重”。
中国的法律也是这样,禁止央行直接从财政部手里买国债,允许在二级市场上买。
但中国央行极少这样做。中国人民银行目前手里的1.5万亿国债,都是特别国债,比如昨天央行又买入了4000亿特别国债,是当年成立中投公司的时候发行特别国债到期之后的“以旧换新”,不涉及基础货币的投放。
所以,央行把昨天买入4000亿特别国债的公告,放在了“公开市场业务交易公告”栏目里;而今天的公告,则放在了“公开市场国债买卖业务公告”的栏目里。因为这的确是两件事,性质不同。
此前我曾在文章里说过,央行可能在8月已经出手买了国债,但公开宣布会稍微迟点。现在果然如此。
之所以不随买随公告,主要是避免引起债市的异常波动。
为什么说央行这个举动,是历史性的?
因为它意味着中国货币工具的重要变化,也意味着中国财税制度的重要变化。
我之前多次在文章里讲过,1979年到2014年,中国基础货币投放方式是外汇占款,也就是央行印人民币购买外贸顺差(外汇)。在这期间,中国的外汇储备从8.4亿美元暴增到了近4万亿美元。这期间人民币的锚,是美元。
印钞太多,就需要防止通胀。当时的做法是,不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最高21%左右),把多印的钱冻结起来。
2014年到2024年,是“二合一印钞时期”。这期间基础货币的投放,一个来源是降准,把之前多印的人民币释放出来;二是通过MLF(中期借贷便利)和PSL(抵押补充贷款)来投放货币,方式是国有大银行(包括政策性银行)拿着高等级债券(国债、地方债等)到央行质押,获得特别便宜的资金。这些钱,就是基础货币,是市场里货币的增量。
从今年开始,印钞方式将逐步过度到央行买国债。
这是因为中国人口红利终结了,土地财政出现拐点了,未来要给政府加杠杆,要增发大量国债。这时候,就需要有“庄家”来撑住国债市场,央行买国债就成为必然,这其实也是欧美日的玩法。-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