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9-13 | 来源: 谷雨数据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近几年,不少人都觉得大学生、硕士生里的女生越来越多了。这并非印象流。根据教育部最新的统计数据,2022年,63%的大学新生是女生,硕士的新生中女生同样多于男生,占比53%。
但这似乎与当下的性别比不符。全国男性比女性数量更多。2020年,我国14-35岁的青年性别比是111.23。这一比例也明显高于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建议的出生性别比103到107的正常范围。
两相比对,我们会发现女生比男生上大学的概率更高。
那么问题来了,高考的筛选机制难道真的更适合女生吗?为什么女生决心好好学习考上大学的动力更强?
01
大学里的女生越来越多
国内第一次出现大学新生中女生比男生多的现象,是在2008年。此后,从2010年开始,大学的新生中女生一直比男生多,且占比逐年上升,数据上只有轻微波动。
如果将教育比作一个升级打怪的过程,在初始阶段人数占比较小的女生,直到高考进入大学,她们的占比越来越高。
细看国内整个教育流程,义务教育阶段,女生占比往往比男生少。小学和初中在校生里,女生占比都不到47%。而到了高中阶段,女生比例开始变多,全国平均50%左右。
之后的高等教育阶段,女生占比更大。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2021-2022年全国的本科新生中,超过六成都是女生。2022年的职业本专科的新生中,女生占到了五成以上。
如果将本科、专科院校分开看,女生在本科中的占比也明显比专科中更多。
02
男生内部高考成绩的差异更大,
重点高校里男生多于女生
难道是高考机制更有利于女生吗?不能完全这么说。
根据上海高考的男女生成绩数据,2017年新高考改革之前,也就是传统的分文理科时期,女生成绩明显要优于男生。差距最大时,男女生的平均分差异甚至超过了15分。
但是在2017年高考改革之后,变为“3+3”的选科模式,考生可以在语数外三门主科之外,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中任选三科,男女生成绩差异缩小了很多,2019年甚至还不到0.5分。高考录取的男女生比例差异,也只比高考报名人数的男女生差异高了0.26%,可以说差距非常小了。
有研究提到,男女生平均成绩差异减小,最主要的原因是新的选科方式给了考生更大的自主权。结合兴趣和优势学科进行选择的机制下,男生可以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来发挥潜能。-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