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9-14 | 來源: 觀察者網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美國國會“反華周”共通過25項涉華法案,美國兩黨仍互批對方“對華不夠強硬”
中國媒體觀察者網報道:自當地時間9月9日起,在結束了六周夏季休會期後,美國國會眾議院開啟為期壹周的“中國周”(China Week),密集表決數拾項與中國有關的法案,在大選前僅剩下叁周會期之際,可謂是瘋狂掀起了壹陣“反華妖風”。
“中國周”落幕後,美國國會眾議院中的“最反華團體”——“美中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下稱“中國委員會”),甚至細數起“戰果”。據該委員會宣稱,此番通過的涉華法案多達25項,要以這些關鍵立法來保護美國人免受中國構成的軍事、經濟、意識形態和技術威脅。
盡管美媒普遍認為,此番涉華立法行動獲得了兩黨的共同支持,但仍有民主黨人直言,有些法案實際未經兩黨協商而被強行通過,“中國周”的許多內容都是徒勞。不過,無論持何種立場的美媒都認同,共和黨領導下的眾議院搞出“中國周”,實則是在大選前以“對華強硬”之姿對抗打壓民主黨的壹種選票策略。
有意思的是,此時美國兩黨還上演了壹出“互噴”戲碼,就在被共和黨人集體扣上“對華軟弱”的帽子時,還有民主黨人跳出來反咬共和黨人“不夠硬”,並宣稱“中國周”壹無是處,對中國太過軟弱無力。
專家認為,此時美國國會密集討論涉華法案,是想在大選日益臨近之際杯葛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同時也是共和黨試圖在外交層面阻擊民主黨候選人的表現。由此可以看出,國會意圖與拜登政府爭奪美國對華政策的主導權,雙方乃至兩黨之間圍繞對華政策的競爭同樣日趨激烈。專家還提醒,面對美國國會癲狂的“中國周”,“良好外部環境”只能靠我們自己去爭取。
25項涉華法案,光看名稱就觸目驚心
當地時間9月12日,“中國委員會”在其網站發布了壹篇“回顧中國周”的新聞稿,其中羅列了這壹周在眾議院所通過的25項法案及其相關內容。
其中,壹部分法案獲得了“中國委員會”主席、密歇根州共和黨籍眾議員約翰·穆萊納爾(John Moolenaar)的“直接背書”,他在眾議院針對這些法案均作出了表態,包括這八項:
“生物安全法案”、“反制中國無人機法案”、“脫離外國敵對電池依賴法案”、“保護美國農業免受外國對手侵害法案”、“國土安全部限制孔子學院和中國相關實體法案”、“結束中國電動汽車在美國主導地位法案”、“打擊中華人民共和國惡意影響基金授權法案”、“科技協議強化國會通知法案”。
根據“中國委員會”2023年12月發布的“經濟報告”和2023年3月發布的“涉台報告”,眾議院還通過了柒項與之政策建議相壹致的法案:
“台灣沖突威懾法案”、“防范經濟間諜法案”、修訂“研發、競爭和創新法案”的法案,以澄清外國的定義,以限制外國人才的惡性招聘,以及其他目的、“外國對手通訊透明法案”、“出口管制執行和加強法案”、對2018年“出口管制改革法案”中關於政策聲明的部分進行修訂、“遠程訪問安全法案”。
此外,“中國委員會”還宣稱,眾議院通過了壹些其他重要的立法,以保護美國免受中國的影響,包括:
“路由器法案”、“中國貨幣問責法案”、“制裁名單協調法案”、“香港經貿辦驗證法案”、“保護全球電信法案”、“太平洋伙伴關系法案”、“通過提高出口管制透明度保持美國優勢法案”、“保護美國創新和經濟安全免受中國侵害法案”、“未經參議院批准不簽署世衛組織大流行防備條約法案”,以及壹項內容強調美國、日本和韓國叁邊合作重要性的決議。
這些“反華法案”,大致可分為這叁類
眾所周知,共和黨目前主導著眾議院議程,“中國周”的大部分法案由共和黨主導,但美國媒體普遍認為,這些法案獲得了兩黨的共同支持,需要叁分之贰多數票就能通過。通過的法案還必須獲得參議院批准,才能送交美國總統簽署成為法律。
美媒稱,這些法案旨在以多種方式針對中國,包括重啟類似“中國行動計劃”(China Initiative)的新計劃、進壹步限制美國高校中的孔子學院。此外,這些法案還試圖緊盯中國生物技術、禁止中國大疆無人機、協助台灣對抗中國大陸、限制中國人購買美國農地、推動立法措施關閉香港經貿辦、限制對中國制造電池的電動汽車稅收抵免、賦予美國國會“監督”世衛組織的進壹步權力等等。-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