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9-17 | 来源: 忘川边的但丁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只愿我的文章,成为需要它的人的月光。
各位好,中秋快乐,从早上起我收到不少读者的祝福,群发的也好,单独祝福的也罢。在此一并致谢了。
我开始微信写作已经四年了,过去的三个中秋节,我都写了一篇文章,带大家品一首苏轼的诗词。
今年遭遇了不小的打击,大部分读者都已经云散,不知道多少读者还能读到今年这篇中秋的文章。
但我还是想拿出一首苏轼的咏月词来读读: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苏轼这个人是确立中国人对月亮情感最关键的人物,这和他的身世有关,因为人生行至中年后才高受嫉,乌台诗案之后他的后半生一直是个缓慢的受锤过程。一路颠沛流离,不断地南迁,而在一路上,能够陪伴他的只有一轮孤月,所以月亮成为了他寄托情怀的对象。
说来很有意思,中秋佳节在世俗文化当中往往有欢快喜庆的韵味。但是在作为古代社会精英的文人墨客,尤其是苏轼的笔下,中秋诗词很少有特别欢快的。这首写于苏轼晚年的词,尤为如此。你对照一下他壮年写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会发现之前那首虽然也悲,却好歹还寄托着希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情景是悲凉中透着期许与美好。
可是“中秋谁与共弧光,把盏凄然北望”,很奇怪,你用理性解读的话,会发现它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一个意思是,都是想象遥远的亲人被月光照耀着,但某种美好的希望却丧失了,代之以无尽的凄然。
这就是诗的魔力,描述同样的情景,使用相似的语言,甚至都是写个同一个人(都是苏轼的弟弟苏辙(子由)),不同的遣词造句却会给意蕴带来微妙却深刻的变化。是什么在这两首咏月词之间刻下了如此深沉的鸿沟呢?
是时间。
《水调歌头》写于苏轼尚未遭遇乌台诗案的壮年,而《西江月》却填在苏轼已经晚年的时候。“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有人说“秋凉”此处也应该作“新凉”,其实后一种描绘可能更加传神,“一层秋雨一阵凉”是秋天的特点,而苏轼在乌台诗案后遭遇的迫害和打压,确实真的如同秋天的凉意一样,是层层深刻、挣脱不得的。人社的寒意层层冻住苏轼,宛如温水煮井蛙。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白发已经如秋叶一般爬上了他的眉头鬓上,在这漫长的大宋同时也是他自己的垃圾时间中,他虚度了多少光阴。
如若按照苏轼早年的写法,前半阙词已经如此抑郁,后半阙多少要增加一点昂扬、或者哪怕豁达也好,以便给诗增加一点起伏感。
不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至少要“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但晚年的苏子词狠就狠在他可以反套路的带着读者一沉到底。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就像写个亡妻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一样,这首词的情绪是始终低沉的。苏轼似乎在暗示弟弟子由,他的人生可能就是这样,贬谪的打压就是这么扯淡、无情而又无处说理。他预感到自己可能只能在孤寂中走完此生。
于是,他再度拿起酒盏,却已不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生的蹉跎让苏轼明白了,这世上的很多事情,是没有理由的,而苦难由是。苏轼是一个可爱的、有着独立思想和活泼精神的人,在一众古代诗词大家中,他所展现的性格最接近现代人。然而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或者说整个中国古代帝制社会,容不下这样一个过于鲜活的灵魂。
“杖藜裹饭去匆匆,
过眼青钱转手空,
赢得儿童语音好,
一年强半在城中”。
王安石在推青苗法从民间敛财,你却写这种诗悯农, “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神话不就吹破产了么?你这不是让王相公下不来台么?-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