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10-04 | 來源: VOA美國之音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台灣“首來族”免費游上千中國景點,中國網民反彈聲肆起 https://t.co/WaVqiIVU0P — 美國之音中文網 (@VOAChinese) October 4, 2024 中國向首次訪中的台灣游客招手,開放逾千個景區供他們免費入園壹年,但此惠台政策卻恐兩邊不討好,尤其中國網民質疑政策不公或惠台成效不佳的反彈聲浪肆起。觀察人士說,多數台灣人訪中首重人身安全性,這種門票減免的蠅頭小利,促銷成效恐有限。
中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星期壹(9月30日)發布聲明稱,首批1,256個景區推出台灣“首來族”促銷活動,凡“首次辦理台胞證(簽發次數為01)”的台灣旅客壹年內可免門票游覽景區。
該聲明引述國台辦發言人陳斌華的說法稱,逾千景區包括北京天壇公園、頤和園、湖南張家界和西藏布達拉宮等,共54個5A級和432個4A級景區,他“歡迎廣大台灣同胞......感受大陸發展進步。”
根據各景區網站公布的淡旺季票價,頤和園聯票約人民幣50-60元、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門票約人民幣118-224元、西藏布達拉宮約人民幣50-200元,若短程游走訪10個景區,每人或可減免門票總額達人民幣1500元(約210美元),對台灣觀光客而言,節省旅費開支,不無小補。
台灣“首來族”忌憚中國政經氛圍
對此利好政策,現年21歲、因議題敏感不願具名的台北大學學生胡同學形容,中國景區免門票政策如“產品試用”邏輯,吸引台灣人看到“不壹樣的中國”或營造“中國先進、環境好”的印象,以改變台灣人的認知。
他說,中國常推惠台政策,尤其鎖定特定族群的“精准惠台”政策已行之有年,如鼓勵台灣青年或學者訪中等,但多帶有政治或經濟目的,以“溫水煮青蛙”的方式,讓台灣人對中國改觀。
胡同學說,他自己因對中國動蕩的政經情勢有所忌憚,不會為了省旅費就響應此政策,尤其經過這幾年的中美貿易戰、新冠疫情和香港反送中運動等事件,他越發無法認同中國的政治體制、精英主義及上對下的治理模式,雖然他理解兩岸同文同種,也不排斥中華文化。
胡同學告訴美國之音:“因為政治的不理解跟不認同所導致的隔閡,我根本沒有踏過大陸那塊土地,但是下意識地會對於大陸感到恐懼,這是蠻可惜。每個人視野跟政治敏感度(不同),如果不看政治,以經濟層面(旅費)來看,就會去(中國旅游)。”
胡同學說,中國景區免門票政策或可吸引到追求旅游性價比的台灣中產階級和學生群體,也應可改變部分人士的中國觀感,例如,他身邊朋友赴中實習或旅游後,對中國壹線城市的科技發展,多正面看待,但他認為,這種短期旅游看不到中國真實的生活水平或治理層面的問題。
中國輿論對惠台政策反應兩極
至於中國網民則看法兩極,但社媒微博上、看衰的大V為數不少。
北京博主“海膽君”就持負面看法,他發文稱:中國官方“熱臉貼冷屁股,有這麼好的待遇,人家(台灣)更不願意統壹了。”
湖南博主“數知實驗室”也支持把優惠留給自家中國人,他留言寫道:“對這個政策不理解不支持,……建議鼓勵不同省份,特別是距離較遠省份之間的旅游交流,例如華東華中地區省份和新疆西藏內蒙古之間,促進地區間交流多好。”
北京博主“飛象網項立剛”則直言,惠台政策反中國人負面反彈,雖然可帶來旅游收入、也可宣傳中國。他發文稱:“惠台在大陸已經成為壹個負面的詞匯……雖然有壹些門票損失,(但)台灣人到了大陸也還是需要消費的……我們除了得到經濟的利益,這更是講好中國故事。”
因議題敏感不願具名的重慶市民魏先生也告訴美國之音,中國經濟差,境內游人數銳減,政府打“感情牌”吸引台灣人,無非是想賺台灣人的錢、帶動中國各地經濟才釋出觀光優惠。
他也說,中國民眾對官方屢屢推出“惠台”政策頗有怨言。
魏先生說:“(中國)媒體壹直在拉仇恨、制造對立,內地的老百姓都認為,台灣在搞獨立,心裡會厭惡。但是突然政策上又來這種(利好),他就覺得不公平,台灣不是在鬧獨立嗎?為什麼我們還要給他們這種優惠?”
魏先生說,中國不壹定能讓短期游的台灣人留下好印象,因為太多歷史文化古跡早於文化大革命時期被摧毀,後期仿造的景觀、再加上景區高度商業化、中國整體的食品安全風險和言論監控等負面因素,未必能達到官方想要的“兩岸融合”目標。-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