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10-07 | 来源: 深涵说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你看这世界,颠倒迷惑,迷惑颠倒哦。”】
1
中国的电影资方,大致经历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投资人主要是煤老板,煤老板总被视为“土豪”,但是土豪又总爱和文化界搭点边,故而,投资电影搞艺术创作,就成了他们的一项重要“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煤老板投资电影,一般会塞一个女二女三进去演个配角,但是剧本创作、演员选角、导演排戏,煤老板是从来不干预的。
这种大环境下,演员珍惜表演机会、编剧尽情发挥、导演掌控全场,所以,电影拍出来,基本都在水准之上的。
再后来,挖煤行业不景气了,千禧年之后,地产行业迅猛崛起,中国电影就进入了第二阶段:
以地产老板为资方的“大制作时代”。
万达王老板就曾豪言,“5000万以下”的电影,我们不投资。
这个时候的电影标配,就是“大”,大导演、大明星、大场景、大制作。
张艺谋拍了《英雄》,陈凯歌拍了《无极》,冯小刚拍了《夜宴》。
后面两部就显得有点“烂”了。
到了地产时代,实际上的大制作剧本,已经脱离了电影艺术的赛道,这个时候的国产电影,已经走下坡路了,豆瓣上9.0分以上的片子,在2000年以后,就算是“稀有物种”了。
再后来,万达海外卖楼,地产行业红利消失,中国电影就进入了第三阶段:
互联网大厂为主要资方。
阿里影业、腾讯影业、优酷文娱等为代表。
互联网时代拍电影,开启了“流量至上”的掘金时代。
大厂讲求投资回报率,这个时候,资方喜欢“算账”,请网红、请流量鲜肉,这些主演加起来全网都上亿粉丝了,一千万粉丝走进电影院,票房也得几个亿了。
所以,眼下中国电影基本上属于“流水线”制作,就是为了圈钱,谁还认真搞创作。
所以,《上海堡垒》一出,拍电影的看电影的,都沉默不语了。
唯一没有辜负过8090后的,大概就是以前的电影和音乐。
真正的百花齐放,真正的艺术佳品。
现在的电影圈和华语乐坛,就如同郑钧点评热歌榜一样:
“虽然它很火,但是你细听,这就是一坨屎啊。”-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