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10-11 | 來源: 張3豐的世界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皇帝 | 字體: 小 中 大
昨天文章中談到“遮蔽”,其實歷史深處的遮蔽更嚴重。
比如,清軍“入關”。很多人認為是明朝皇帝用錯了人,如果袁崇煥這樣的人受到重用,就不會“亡國”。
這樣想也可以理解,如果你愛明朝,恨“清軍”,認為投降滿清就是賣國,後面為什麼又轉而大贊康熙、乾隆?
站在“明”的角度看,是潰敗,而從清的角度,“入關”就是進取、是發展。但是,大眾接受的歷史教育,關於“入關”很少,教科書幾乎壹筆帶過,以為都是明朝皇帝昏庸的錯。
關於宋代的認知也是如此。普通中國人恨秦檜,愛岳飛;認為遼、金、蒙古都是“外國”,但是教科書翻到元代的壹頁,又開始崇拜成吉思汗——很多人喜歡讀歷史,不過是喜歡皇帝而已,喜歡權謀、謀略,好像自己也就像皇帝壹樣,站在了地圖前。
我最近幾年也開始喜歡地圖,尤其是看老家黃泛區。很多人河南人為宋感到自豪,因為開封曾是首都,那是這片土地最後接近權力中樞。但是,大家卻都沒有認識到,自己可能是遼、金、蒙古或者其他北方部落的後裔。
金國被蒙古滅掉的時候,最後的都城在蔡州,就是今天的駐馬店汝南縣,幾乎沒看到河南人為“金”感到自豪的。
這就是“單壹歷史敘事”的結果,它會把歷史簡化為某種主流觀念。
歷史作家張明揚,對古代戰爭有濃厚的興趣。可能就是從對戰爭的研究中,他發現了歷史的復雜性。他的《棄長安》成為暢銷書,《入關》也很受好評。他似乎抓住了中國歷史中的轉折時刻,穿越回到歷史現場,和那些人物對話,讓壹個個標簽化、符號化的人物,活了起來。
那些曾被稱為“奸臣”“漢奸”的人,也因此還原成了“人”。
在新作《崖山》中,南宋名稱賈似道就是壹例。因為南宋滅亡,他成了最大背鍋俠,後世人甚至稱他為“蟋蟀宰相”,玩物喪志的典型。
但是,在張明揚的敘事中,他曾是能幹的軍事家,在保衛襄陽的時候顯示出才幹;他也是改革家,率先把自己家的良田充公,為國家財政出力。從壹個風流公子哥兒,到南宋中流砥柱,再到失敗為人唾棄,這也是壹個悲劇人物。
這幾年,關於宋代歷史的書出了很多,似乎有壹種崇拜宋的跡象,放佛當下中國的所有症結,都可以在宋代歷史中找到答案。市場經濟,改革,國際化、知識分子的好日子,有人甚至在宋代看到“民主政治”,而對取代南宋的蒙元,很少有人願意看上壹眼——斥之為野蠻,所以有“崖山之後無中國”這樣的說法。
和《入關》的思考相壹致,張明揚在《崖山》這本書中也講述了壹個“成長中的蒙元”的故事。普通中國人不知道幾個蒙元人物的名字,而實際上,忽必烈帳下的讀書人,比宋理宗的臣子,不管是讀書還是識見,都要好很多——為什麼不願意看上壹眼呢?
周日晚上,和張明揚聊聊《崖山》:“崖山”之後,無中國?有壹個更大的“中國”,這個“中國”是什麼樣子的?希望能讓你對皇帝的愛減壹分。-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