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10-15 | 來源: 紐約時報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中國官方的統計數據顯示野生大熊貓數量增加,但其數量普查方法嚴格保密,且被認為存在缺陷。大熊貓保護計劃獲得了大量資金,但時報調查發現,幾乎沒有大熊貓放歸野外。https://t.co/8ARb9jdnDv— 紐約時報中文網 (@nytchinese) October 15, 2024
美國動物園指出,野生大熊貓數量的增加(最近的壹次統計為1864只)證明,他們在保護大熊貓方面投入的數千萬美元已達到預期效果。
但這是中國政府2013年的統計數據,保護界沒有人真正相信這個數字——包括動物園自己。
世界各地的動物園每年以高達110萬美元的價格從中國租用壹對大熊貓,然後對它們進行繁殖,希望將後代放歸野外。
這是世界上標志性的保護項目之壹。我們花了幾個月的時間進行調查,發現幾乎沒有大熊貓放歸野外,個別大熊貓因激進的人工繁殖措施受傷、灼傷甚至死亡。
動物園對這些危害輕描淡寫,往往以大熊貓數量上升為由,宣布該項目取得了成功。
但華盛頓國家動物園2006年的壹項研究計劃書宣稱,大熊貓數量普查方法“從未經過系統和科學的准確性檢驗”,而且“沒有定量數據”作為支持。
2012年的另壹份文件描述了“缺乏關於自然界大熊貓數量的可靠數據”。
“當然,這個數字並不完全可靠,”密歇根州立大學研究中國大熊貓棲息地的生態學家劉建國說。
怎樣為熊貓計數?
中國的大熊貓調查大約每拾年進行壹次,由國家林草局牽頭,這是壹項雄心勃勃、開展多年的工作。在最近的壹輪調查中,勘測人員帶著GPS設備和地形圖在陡峭的地形上展開調查,有時還請當地農民當向導。
他們搜尋熊貓糞便,然後分析其中發現的竹子碎片。
大熊貓是壹種獨居動物,它們固定在特定的森林區域,稱為“家域”。它們有獨特的咬痕。它們排便很多。
通過分析殘留在竹片上的咬痕,調查人員可以估計出該地區有多少只大熊貓。
這種方法並不理想
在2010年的壹篇博客文章中,曾擔任調查顧問的科學家於長青批評了該方法,並對該項目的組織工作提出了質疑。
數以百萬計的美元用於行政費用,而專家們則被邊緣化,他寫道:“大熊貓調查是壹項科學的事情,本來應該交給科研人員負責。”他還寫道,“最終結果實在令人遺憾。”
國家動物園曾提出過替代方案,稱咬痕法“勞動強度大且有爭議”。
專家表示,還有更好的選擇。
“DNA絕對是黃金標准,”野生動物監測組織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熊類專家小組的聯合主席戴維·加爾謝利斯說。
中國專家表示,他們很難找到足夠的新鮮糞便來進行壹致的DNA分析。
中國對統計方法保密
中國林草局得出了壹個精確的數字——精確到個位數字數字。但該機構不肯透露這是如何做到的。
美國動物園和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為最後壹次普查提供了資金,但連這兩個機構也不知道具體的統計方法。
“他們沒有提供任何信息來解釋他們如何進行分析,”世界自然基金會副主席科爾比·洛克斯說。
中國林草局沒有回答我們關於大熊貓調查的提問。它表示我們的報道不准確,但沒有詳細說明。
“我們無法獲得”及時的數據,史密森學會的野生動物生物學家黃穹宇(音)說。“這有點令人沮喪。我們本可以做更多的研究。”
熊貓數據是政治性的
熊貓是政治性的。調查是政治性的。熊貓調查尤其是政治性的。
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西部的壹些官員擔心披露大熊貓的存在會導致伐木禁令,因此科學家認為他們少報或否認了大熊貓的存在。
其他壓力也可能導致多報。在中國西部的壹些貧困地區,大熊貓可以帶來政府資金。-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