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10-17 | 來源: 地球知識局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上世紀肆拾年代,受航空工業水平的限制,飛機往往上升至肆千米便已達到極限,並不像今天的噴氣式飛機壹樣,飛萬米高空如同家常便飯。
然而,贰戰期間中美兩國為了抗擊日本侵略,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喜馬拉雅山脈的極限條件下,共同開辟出了壹條物資運輸大通道,這就是著名的“駝峰航線”。
壹、企圖困死中國
1941年7月25日,美國政府宣布凍結日本在美資產並對其實施禁運,同時開出了對日解禁條件。此前發生的張鼓峰及諾門罕事件,標志著日本“北進政策”的正式破產。同壹時期的中國戰區,也已進入抗日戰爭相持階段。
當抗日戰爭進入拼資源比消耗的階段,日本戰爭能力的短板就開始暴露,其敗局事實上從1941年就已經注定。但日本政府受制於國民情緒,無法接受美國開出的壹系列條件。為了維持侵略戰爭,獲取戰爭運轉所需的軍需物資,日本於當年12月7日偷襲美國珍珠港,太平洋戰爭隨即打響。這,意味著日本“南進政策”的正式實施。
捅了美國壹刀,同時給自己戴上了絞索。偷襲珍珠港,圖源:U.S. Navy/Wiki
起初,日本憑借其區域內的戰爭優勢,壹度在東南亞占盡主動。而這壹切,始終與中國戰場緊密相關。
諾門罕停火協議的簽署,解決了蘇聯的後顧之憂,兩天後,蘇聯入侵波蘭,與納粹德國瓜分了波蘭領土。諾門罕戰役中被俘虜的日軍,圖源:wiki
日軍在太平洋戰爭初期動用總兵力不到20個師團,約50余萬人;而在中國大陸,日軍常年保持的兵力高達50至70個師團,總數超過100萬人。中國戰場的相持局面,牽制了日本陸軍半數以上的兵力,同時也在無止盡地消耗日本的戰爭資源。因此,日本歷屆戰時內閣均把中國各地的抗日武裝力量視為心腹大患。-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