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10-17 | 來源: 中時新聞網 | 有1人參與評論 | 專欄: 北京 | 字體: 小 中 大
網傳沿海企業群起遷入內陸 重啟叁線建設准備打仗?
近日網絡上盛傳廣東有多達1500家企業計劃遷移至肆川,包括比亞迪、華為、廣汽等等知名大型企業,重新勾起許多人想起上世紀60年代中共准備應對大規模戰爭而著力進行“叁線建設”的焦慮。
此壹傳言來自壹份國務院的公告,其目的不外是促進區域的均衡發展,之所以讓許多人憂慮要預備戰爭,恐怕也是這些年來媒體不斷宣傳備戰思維所致,連開戰的對手都呼之欲出。官方可能也認為民間這種准備打仗的心態有助於安定團結與緩和社會矛盾,因此更加深了民眾心理上產生戰爭即將爆發的焦慮感。
這份引起大陸民間議論與焦慮的文件,是在9月底以中共中央與國務院名義發布的《關於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品質充分就業的意見》,其中提到“提升區域協調發展就業承載力”,要“引導資金、技術、勞動密集型產業從東部向中西部、從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轉移,加大對革命老區、邊境地區、資源枯竭地區等政策傾斜,促進區域間就業均衡發展。”
許多人的解讀是要把目前在沿海地區的企業移向廣大的中西部地區,尤其是“革命老區、邊境地區、資源枯竭地區”意味著缺乏資源、交通不便、人口稀少與建設落後,讓人聯想到上世紀60年代啟動的將重要企業遷往偏荒地區的“叁線建設”,預備應對大規模戰爭。
“叁線建設”是因當時的中共最高領導人毛澤東與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交惡,當時美蘇關系略有緩和,毛因此擔憂美蘇可能聯手瓜分中國,因此加緊2項准備應對世界大戰的重要策略,壹是研發原子彈,贰是進行全境的戰略布局,即叁線建設。叁線建設的構想源自於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的策略,將沿海的國防軍事企業與重工業遷移到內陸地區,包括西北的“陝甘寧青”地區與西南的“川渝雲貴”地區,需要大量的搬遷、重建與大量以應對戰爭為目的的基礎建設,總投資超過2000億元人民幣,動員人力達數百萬人之譜。
上世紀60年代的叁線建設有重大的軍事與政治意義,付出了難以估算的代價。(圖/搜狐網)
然而這些叁線企業所在地都是交通不便的偏荒地區,缺乏原材料、協作人力與上下游相關配合企業,加上計劃倉促,很多項目“邊設計、邊施工、邊生產”,形成巨大的浪費。大約辛苦經營了10年,資金與人力投入已疲態盡露,對叁線地區的投入逐漸減少,虧損連連的叁線企業也成為政府財政的沉重負擔。1978年鄧小平推動改革開放,叁線企業開始轉型經營民用業務,造飛彈的改生產電視機、造無線電與雷達的改做收音機,有些企業因此成為當地工業的主要支柱,而未能轉型成功的企業就被合並或是陸續關廠。
成昆鐵路是知名的叁線建設項目之壹,從成都到昆明,全長1000餘公裡,是建造上極為困難卻有重大戰略意義的鐵路。(圖/搜狐網)-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