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10-20 | 來源: 正面連接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這是我們的第九期播客。我們聊了聊《從家中偷走11歲女孩》背後的故事和議題。面對青少年性侵與暴力,我們的社會可以做什麼,又為何在壹些事情上無能為力?
兩個月前,我們發布了壹篇稿件,《從家中偷走壹個11歲女孩》,講述了壹個發生在河南鄭州的案件:2021年,陳玥(化名)11歲時被性侵,此後叁年又遭遇多次性侵,13歲時被騙入賣淫團伙。14歲時,她轉變成了暴力侵害他人的施害者。
女孩的反復受害與她所處的圈子有關。9歲輟學後,她通過互聯網接觸到壹個由幾拾名輟學未成年人組成的圈子,裡面會不時發生暴力、性侵,拾贰叁歲的女孩們甚至會互相出賣,介紹彼此和成年男性發生關系。
稿件發出後,我們收到大量讀者反饋,很多討論聚焦於案件背後的未成年保護、家庭、教育、女性安全等議題;同時,不少讀者寫下了自己及身邊人此刻或數年前相似的遭遇。壹位讀者在評論區寫道:“2009年1月,在我滿14歲前壹個月,我與文中相似,被朋友‘介紹’給了大約30多歲的台球廳老板,流程都很相似……從2009年到2023年,我獨自守著這個秘密,獨自咀嚼,獨自消化,獨自療愈......”這些留言讓我們確認了,稿件寫下的絕非個例,也的確包含了多重非常重要的公共議題。
因此,我們錄下這期播客,與《熊家客廳》聯合制作完成。《熊家客廳》的主播熊阿姨,曾在2022年完成過壹篇相似的報道,《被性侵的,被救助的,被捆綁的童年》,文中的主人公11歲時被性侵,12歲生下孩子,被壹家救助機構接到了北京,但仍在成年前又多次經歷了性,生下第贰個孩子。被性侵的童年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壹個女孩的人生,熊阿姨在那次報道後深有體會。
我們和熊阿姨聊了聊稿件背後的故事,以及壹些稿件中未能展開的重要議題,比如:
互聯網具體怎樣影響了“脫軌”的孩子們?
壹個女孩壹旦“脫軌”,日常生活的環境中會有多少潛在的侵害風險?
性侵11歲女童,為什麼只賠542.5元?
社會救助卡在哪些地方,為什麼幫不上忙?
總之,我們的討論會聚焦在主流之外,日常被忽視的地方,壹部分脫離了學校軌道的青少年正過著怎樣的生活,該怎樣理解ta們的選擇和行為,他們正暴露在怎樣危險的環境中;以及,我們的社會可以為此做什麼,又為何在壹些事情上顯得無能為力。
以下是本期播客內容的節選:
她把性侵理解成了愛
熊阿姨 :你在鄭州見到女孩時,她正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洪蔚琳 :我到鄭州時,陳玥正被她母親關在家,媽媽不讓她出門,也不讓她再聯系圈子裡的朋友,於是女孩每天躺在家裡玩手機。
第壹次見面,我們聊了拾幾分鍾,女孩就開始講很多完全脫離了我的日常經驗的話,比如她會說,她身邊壹些姐妹和男朋友在外租房同居,但這些姐妹也只有拾叁肆歲。我會漸漸意識到,在她的圈子裡,輟學、長期離家出走很普遍,父母要麼找不到他們,要麼放棄了。我當時也很震驚於這麼小的年齡,竟然很容易在外面找到房子,在過壹種類似於成年人的生活。
熊阿姨 :你剛見到她,就能順暢地聊起來了嗎?
洪蔚琳 :對,而且女孩的語氣,是把這些當成非常日常的狀態講,就像我們見面聊餐館壹樣。這個圈子裡,男生會玩改裝車,打群架;女孩做美甲、紋身,也會打群架。女孩和男孩都很頻繁戀愛,但並不是我們壹般理解的戀愛——在他們的經驗裡,朋友推薦加了微信,還沒有見過面,微信上剛說了拾句話,就可以確立關系,第壹次見面就是發生性關系,這個戀愛很可能壹兩天就結束了。-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