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10-21 | 來源: RFI 華語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北京 | 字體: 小 中 大
羅奇:北京救市力度不足且未觸及結構性問題 尤須解決過度儲蓄 https://t.co/brPtsNweq6 pic.twitter.com/ATWQyOHAxb— RFI 華語 -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RFI_Cn) October 21, 2024
在發表「香港玩完」論後與中國關系轉淡的前投行大員羅奇(Stephen Roach)接受香港親建制報章訪問時表示,中國現時面對的難題與日本「迷失30年」的問題相似,日前作出的補救措施是「必需但不足夠」,且未觸及叁個結構性問題,若不解決生產力和私人消費疲弱等問題,恐步日本後塵。
由摩根士丹利亞洲區前主席轉為美國耶魯大學資深研究員的羅奇,《香港經濟日報》今(21日)早刊登其專訪。他指出,中國自9月底起推出的壹系列救市行動壹度令中國股市出現多年來最大幅度的上漲,即使其後顯著回落,仍遠高於救市前水平;但長期來看,市場依然遠低於昔日高位,例如滬深300指數較2021年2月高位仍低逾叁成。若指此刻可以放松心情,並對前景感覺更佳,是為時尚早。
他又說,現時中國所面對的難題,與導致日本於上世紀九拾年代陷入「迷失30年」的問題相似,當時日經指數從1989年12月到1998年中的底部下跌66%,期間出現肆次「死貓式反彈」(Dead Cat Bounce,壹般指股市大幅下跌後或持續跌幅中的小幅回升),平均反彈幅度是34%。
以中日兩國的救市措施相比,羅奇指出,中國在貨幣政策上相當進取,9月24日公布的方案為中國資本市場注入大量流動資金;財政政策方面,即使財政部和住建部已作額外說明,但仍需當局作出更清晰的指引。
但他認為,「最大的缺失部分,就像日本的結構性問題,同樣是相當嚴重,而且中國尚未出手解決」。日本已故前首相安倍晉叁當年的救市措施,除貨幣政策丶財政政策及結構性改革,俗稱「叁支箭」救市。
羅奇重申,現階段中國的結構性挑戰為人口壓力丶生產力挑戰及消費疲弱。他強調,中國需要及早解決結構性問題,以免陷入「流動性陷阱」,即經濟對更低的利率欠缺反應。
他分析,中國的人口老化趨勢將難以逆轉;而生產力挑戰對中國亦影響深遠,尤其是推動經濟增長的主力,逐步轉移至生產力較低的國有企業,生產力較高丶活力較強的民營公司的占比反而日益縮少;至於消費疲弱的問題,在社會安全網支持不足的情況下,市民因恐懼而寧願儲蓄丶不消費,將繼續成為未來經濟增長不足的來源。他強調,中國必須解決過度儲蓄的問題。
羅奇:中港市場最壞時刻未必已過 吁香港加強承諾保國際化
他警告,若中國不解決結構性問題,特別是生產力和私人消費疲弱,就會好像日本壹樣,出現貨幣和財政刺激措施無法實現在實體經濟尋求的牽引力。」
面臨迷失危機的中國經濟前景,卻剛好是羅奇所指的香港未來倚靠所在。他指出,中港兩地的經濟已存在緊密聯系,若兩地聯系在未來更趨緊密,香港的未來將高度倚賴中國經濟的前景,「若中國經濟現在能像奇跡般復蘇」,對香港來說壹定是利好消息;而恒指的急升證明投資者相信中港市場最糟糕的時期已經過去這觀點,羅奇認為,仍然有待觀察。
他承認,早前的「香港玩完」論頗惹爭議,但既然中港經濟聯系緊密,建議「港府可以采取更多行動,加強其對保持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承諾」,當中,維持港元與美元掛勾這個監管架構,實屬金融穩定的來源,對國際資金而言,亦非常具吸引力。
至於港府努力爭取海外資金以鞏固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羅奇肯定港府努力,但成效仍有等觀察,因為亞洲區內其他金融中心亦在積極爭取國際資金,而外資亦會權衡2019年後的政治形勢,當中,政治敏感議題對香港仍有影響。
但羅奇認為,人才流失傷口未愈的香港,最大的外部挑戰是搶人才,面對亞洲區內其他地區如新加坡丶南韓及日本等地的競爭,搶人才變得更激烈。而香港身處中美摩擦的地緣政治夾縫的問題,亦難望得到解決。
曾長期在港工作的羅奇,曾准確預測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和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也曾預言中國可望在2030年左右超越美國而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被視為中國大好友。但他今年初在英國《金融時報》撰寫題為《我忍痛承認香港已經玩完》(It pains me to say Hong Kong is over)的文章,引起強烈回響。其後,曾連續24年出席中國前總理朱熔基成立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的他,今年首度未獲發言機會。羅奇接受美國之音訪問時強調,讓不同觀點人士噤聲是行不通的,狹隘的政治思維和控制權力的意識形態對誰都沒有益處。-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