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11-10 | 来源: 星海情报局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未来如果有人打算写一本关于“中国零售商业发展史”的书,那么我想2023/2024这两年应该会在这本书里占据一个相当有份量的位置。
之所以这么说,有两个理由。
第一就是年轻人的“叛变”——一直以来都是消费主力军的年轻人群体,最近开始成建制地“反水”,主打一个“只逛不买”。
现在大家进了商场就直奔负一楼开始吃吃喝喝,饭后溜达一圈便打道回府。买东西是不可能买的,最多就是把商场门店当成试衣间,然后转身就在网上下单买同款,不客气的甚至当着店员的面就掏出手机了。
很多人将年轻人的这种选择归因于“消费降级”,这一点我不赞同也不反对,毕竟“消费降级”这个说法实在太万金油了,几乎可以套一切。
但就老局个人的看法来说,我认为当代年轻人“只逛不买”的策略并不是单纯的“消费降级”——尤其是当你发现商场里堆满了各种价格四位数起步但你连名字都叫不出来的新品牌时候,默默走开已经是一种优雅的告别。而像我这种没啥素质的人,很可能会撂下一句“tmd什么档次敢卖这么贵?”然后扬长而去。
如果非要我掏几千块钱买这种我自己都没听说过的野牌子才能叫“消费升级”,那我觉得这个消费咱爷们儿不升级也罢。
第二则是老牌百货商场的关店、改造,和新建购物中心的增多——最近两年,从伊势丹到高岛屋,从银泰到太平洋,很多老牌百货企业都爆出了关店消息。而与此同时,大量商业地产集团也在积极营建各种新的购物中心。
虽然按照不少媒体的表述,这些老牌百货有不少关店案例。但根据中国百货商业协会的《2023-2024中国百货零售业发展报告》,似乎并没有形成显着的“关店潮”。而与此同时,新造的购物中心们却结结实实地“达峰”了。
这一来一去,就鲜明地体现出了一种升级换代的味道。
年轻人的“叛变”,意味着消费习惯和价值观的转变;老牌百货的重整,意味着行业洗牌和格局重构。
两个加起来就是:中国的大商场们正站在一个历史转折点上,大规模的转型很可能会在两三年内就发生。因为不论是服务种类和形式,还是总体的商场数量,抑或是替代品市场,我们都已经做到了极致,甚至已经过剩了。
我只能说:请珍惜2024年还在逛商场的人吧。
一、千篇一律
在正式讨论之前,我们得明确一个事情:现在之所以大家不愿意逛商场,并不是因为现在的商场不行了,而是大家的眼界提高了,不再是当年随随便便就能很开心的土包子了。
中国消费者们最早也是很沉迷于逛商场的,尤其是90年代,那简直是大型商场的黄金时期。
1992年北京燕莎友谊商场开业的时候,曾经引起了一波小小的轰动。引起轰动的原因,在于它采取的经营模式——80%的商品都采取“开架售货”。
年纪稍大的朋友,应该对90年代的百货大楼还有很深的印象。那个时代的百货大楼里通常是这样的一种布局:中间一道柜台,柜台里面是售货员和挂在墙上、货架上的商品,你需要什么东西就给售货员说,由售货员拿过来给你看,“随意摸、随意试”这种行为是不存在的。
但现在,除了我们老周家的各种金店和香烟柜台之外,这种布局基本已经绝迹了。-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