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12-05 | 来源: 冷杉RECORD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翩然归去”两天后,琼瑶引发的讨论仍在持续——关于生死,关于作品,关于爱情。
“一个来自旧时代的新女人。”与她合作过的台湾(专题)演员萧蔷曾如此评价琼瑶。事实上,争议与喧嚣几乎伴随了琼瑶半个世纪。“琼瑶”是人,是作品,也是审美风格,时代现象与精神。
关于琼瑶小说的第一批受众,有说法是工厂女工。上世纪60年代,随着台湾地区工业化发展,大量年轻女性离开家庭,走进工厂,成为重要劳动力。琼瑶小说为她们提供了压抑生活的排解方式,以及关于爱情和新生活的想象。
80年代琼瑶小说传入大陆前,大陆青年关于“爱”是失语的,心潮汹涌却说不出“我爱你”,琼瑶填补的,是禁锢岁月留下的精神空白。根据《文学报》的统计,1986年,广州地区有70%的学生读过琼瑶的小说。
“琼瑶”显然是时代性的,见证了从冷战结束到两岸开放,市场化媒体兴起。时代洪流下,关于爱情奋不顾身的追求是个体的,也是公共的,革命的。但言情小说总是难登大雅之堂,琼瑶的艺术价值鲜少被“正统文学史”认同和书写。再后来,她的小说进一步受到来自新世代的审视——在这个罗曼蒂克消亡的时代,“恋爱脑”、“三观不正”、“戏剧化”成为加注在其作品上的标签。
琼瑶离开后,我们截取了她的10个人生片段。隔了几个世代回望,它们看起来有了特别的时代意义。或许对琼瑶来说,走到人生尽头,这些都成了微不足道的小事儿,包括死亡。
师生恋
某种程度上,是母亲改变了琼瑶的人生轨迹。
18岁那年,琼瑶陷入一段师生恋,爱上了大自己25岁的国文老师。她偏科严重,考试落榜,挫败而自卑,曾两度吞下安眠药。那时她形容自己和老师,“是两个孤独灵魂的相遇”。
母亲袁行恕得知这段恋情后,“她的愤怒像一座大火山,迸发出最强烈的火焰……母亲把所有的责任,都归之于老师。我的落榜,我的厌世,我的自杀,我的悲观……都是这位老师一手造成!”琼瑶在自传《我的故事》中说,母亲采取了最激烈的手段:先一状告到警察局,后告到教育部门,说“老师为人师表,竟然诱拐学生,师道尊严何在?”最终老师被解聘,几近身败名裂。
在自传中琼瑶提及,母亲与父亲的结合也是师生恋——袁行恕在北京“两吉女中”读书时,结识了教书的父亲,她也因此一直回避提及琼瑶本名中“喆”字的由来。或许由于体会过师生恋的切肤之痛,当女儿陷入这样一段恋情时,母亲每天奔波于各个机构,用一种绝对的作战姿态对抗老师——在上世纪50年代,这样的举措并不多见。
琼瑶不理解母亲的决绝。她想为爱情拼命,而当她跪下哀求母亲放过老师时,却遭到更强烈的质问:真心相爱还怕一年的等待吗?母亲扬言要行使监护权,这段恋情被彻底压制。
电影《窗外》剧照
几年后,琼瑶将这段痛苦的初恋写成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窗外》,书中女主雁容和琼瑶身世、经历高度相似。作家张怡薇点评,写母亲才是这部小说的笔法精深之处,“因为太过熟悉,显示出不合时宜的前卫和精彩”:
她懊悔自己结婚太早,甚至懊悔结婚,她认为以她的努力,如果不结婚,一定大有成就。
“哼,雁容,你太年轻,将来你会明白的,爱是不可靠的,你以为你爸爸爱我?……我不要你们孝顺我,我只要你们成功。你绝不能输给别人,你看,徐太太整天打牌,从早到晚就守在麻将牌桌子上,可是她的女儿保送台大。我为你们这几个孩子放弃了一切,整天守着你们,帮助你们,家务事也不敢叫你们做,就是希望你们不落人后,我真不能说不是个好母亲,你一定要给我争口气!”-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