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12-19 | 来源: 那些原本是废话的常识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这两天,“老老实实服服帖帖”成了热词。很多人都说,实在无法想象在一个对外交流的高端场合,堂堂知识分子能问出“如何让女人老老实实服服帖帖生孩子”而且还要“早生和多生”的问题,实在太丢人了。哈萨克斯坦官媒之后的种种隔空回应,也加剧了这种丢人感,很显然,这又是一个国际笑话,虽然很多人并不在乎。更大的笑话是,哈萨克斯坦的文明度也相当低,这类似于“被后进生羞辱”。
很多人面对这种事情,第一反应是“祸从口出”,认为“说话一定要小心,说错了就惹事”,但他们显然没搞清问题的本质。一个说话必须要小心的环境,说明禁忌很多,不允许人正常表达。但一个禁忌很多的地方,反而会给荒谬言论留下很大空间。因为正常表达的渠道被堵住了,那就只有配合权力、价值观荒诞的表达可以留下。
更重要的是,问题不在于说不说,而在于价值观。一个价值观正常的人,哪怕是个话痨,只要置身文明世界(这是最重要的前提),也不用担心“说错话”。
看到有人建议,在这种国际场合,还是挑一些“大脑操作系统更新到21世纪版本的人”出场,不然太丢人了。这个建议当然是好的,不过就像我的朋友孙小方所说,这片土地大多数人的大脑还停留在一百年前,所以挑人的难度实在不小。
别看“老老实实服服帖帖”遭遇了批评声音,但在现实生活中,它才是主流文化。在中国家庭里,长辈说“人一定要结婚要生孩子”“女人不生孩子就像母鸡不下蛋,等于没有用”的几率高不高?在酒桌饭局上,中年男人说“如何驾驭女人”“管理一个家就像管理一个单位”的几率高不高?在单位里,领导说“现在的年轻人都自私,不好管”的几率高不高?面对公共事件,人们说“别揪着鸡毛蒜皮的事情不放”“家丑不可外扬”“小心别有用心的人”“过好自己的日子就行了”的几率高不高?
这不是某个人的措辞问题,而是一种普遍性的思维模式。我另一位朋友熊太行在文章里写了这么一句:“王宪举生于1954年,知青出身,15岁就老老实实、服服帖帖去了北大(专题)荒。”
这才是症结所在:一代代人早已习惯了老老实实、服服帖帖,就像明朝人清朝人习惯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习惯了“学得文武艺报效帝王家”,习惯了下跪一样。
“老老实实、服服帖帖”其实是一种判断标准,是许多人心目中的生活准则。在他们看来,一个人生下来就要老老实实、服服帖帖听父母的话,不然就是叛逆,在外面同样要老老实实、服服帖帖,当然,这是面对权力和强者而言,面对弱者,“老老实实、服服帖帖”就会变成“有便宜不占王八蛋”。读书时要老老实实服服帖帖千万别早恋,毕业了就应该老老实实服服帖帖马上结婚生孩子,如果没有男丁,那就老老实实服服帖帖继续生。找工作不要好高骛远,老老实实服服帖帖考个编制,在单位老老实实服服帖帖听领导的话,一步一步爬上去……
如果不老实不服帖呢?许多大帽子就会扣过来,最常见的是“自私”。比如逼婚的老人会说“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带大,你25岁了还不结婚生孩子,你对得起我们吗?”
我从来都看不惯这样的指责,因为说到自私,很多老一辈从小就教育孩子明哲保身,比如见到公交车上有小偷千万别声张,你说是他们自私,还是孩子自私?孩子的自私是不是他们教的?
“责任感”也是一顶大帽子,你不结婚生孩子,就会有人上升到“都不结婚都不生孩子,国家以后怎么办”的高度。别扯了,很多老人一辈子连随地吐痰的习惯都改不了,谈什么社会责任感?
“老老实实、服服帖帖”的潜台词就是“服从”,是对“自我”的抨击。如今经常见到一个说法,认为当下中国人太自我,受西方个人主义荼毒太深,因此世风日下。-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