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12-31 | 来源: 码头青年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波音 | 字体: 小 中 大
墙内自媒体码头青年文章:最近空难频繁,阿塞拜疆、韩国、荷兰、加拿大……多事之秋,飞行安全一定要重视重视再重视。
不说废话,直接给结论:以后尽量少坐波音客机,特别是波音737MAX和737-800。
如果你实在记不住型号,那就一律不坐波音飞机。如果实在没得选,你可以选老式的波音777 和737,因为这些飞机都是在波音工程师还有话语权的年代设计的。
很多人会纳闷,波音是大品牌,是世界民用客机里的“清北”,为什么就不能坐了呢?
波音曾经非常优秀。美国航空业曾流传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不是波音,我就不去。”在20世纪,波音曾被视为美国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以优异的工程设计、生产和管理品质著称。
但如今,就像美国联合飞行员协会首席发言人丹尼斯·塔杰所说的,“波音就像一个问题儿童”。
1
1997年,是波音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这一年8月,波音以14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濒临破产的飞机制造商麦道。两家公司合并后,麦道“刺客”们轻松战胜了波音“童子军”。
之前将麦道搞垮的那一批人,在波音重建了锱铢必较的财务驱动文化。他们以韦尔奇为榜样,效仿GE的做法:反工会、轻规则、重外包,同时喜欢回购股票推高股价。
《巨无霸:波音747的制造》一书作者克莱夫·欧文认为,这场“世纪并购”是导致波音画风突变的分界点。
简而言之,波音自此之后被麦道夺舍了。
合并后不久,一场名为“共享价值计划”的大型运动就开始了。董事会想让所有人都注意股票价格,想让所有人齐心协力提升股价,就连技术会议都围绕着波音股价展开。
波音由此开始信奉“每一件事的成本必须合理”。
在《基业长青》的作者吉姆·柯林斯看来,波音保持杰出的关键是他们始终由工程师驱动,而不是财务驱动。当麦道的气质渗透到波音,那么波音注定走向平庸。
在与麦道合并后,波音不再听从员工们的意见。每次有员工举起手说这里出现了问题,他们都会攻击发现问题的人,继而忽视问题。
一些工人没有遵守工厂的零部件追踪程序,导致有缺陷的零部件丢失,而在生产压力下,工人们还会从废料箱中取出不合格的零部件安装到正在制造的飞机上,以防止生产延误。
曾经有一架787客机在飞行测试后,在水平稳定器内发现了一个梯子。一旦梯子掉在关键部件上,那架飞机的命运就可想而知。-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