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1-10 | 來源: 遠川研究所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上世紀伍拾年代,普通美國家庭每天看電視的時間“高達”6小時。顯像管技術迎來黃金時代,但質疑聲接踵而至。1950年波士頓大學的畢業典禮上,時任校長、禁酒令堅定支持者丹尼爾·馬什對電視毫不留情地開炮[1]:
“如果電視熱潮繼續以目前的水平發展下去,我們注定會成為壹個白癡國家。”
時過境遷,晶體管、集成電路、GPS、Unix架構等壹個個塑造現代世界的創新接贰連叁的誕生於這個白癡國家,電視機普及衍生出的電視辯論成為了美國大選的標配環節,但“白癡論”的加害者名單卻越印越長。
上世紀90年代,消費電子產業爆發式增長,電腦可用內存增加、圖像影音表現力增強,電子游戲開始出現,隨之而來是關於“技術有害”的擔憂。廉價電腦生產商Commodore 64為此想了壹條廣告語:
當您可以買壹台能為子女准備上大學的家用電腦時,為何會買壹台令子女玩物喪志的游戲機呢?
每種新事物的面世,幾乎都會經歷誤解-爭議-培養的命運輪回,最終在漫長的博弈中,探索出壹套行之有效的秩序規范。
贰拾世紀,從電視電腦到動畫游戲,從未逃過大毒草的帽子,最新壹位進場選手是算法。
人們面對新技術的艱深造物,難免會產生相似的恐懼。其中,短視頻或更廣義的內容領域,是算法引發種種爭議的核心地帶。
然而算法的內涵並非壹個“猜你喜歡”的推薦黑盒,其學術定義是“以數學方式或者計算機代碼表達的意見”,也就是說,它是壹種處理信息的新生產力工具。
人類從未有過信息如此爆炸的時代。小到打車、找餐廳,大到股票交易、自動駕駛,每個人都在與信息產生互動。據IDC報告,全球每年產生的數據在2025年會增長到175ZB。
這是什麼概念?以25MB/秒的下載速度計算,下載全人類壹年產生的數據需要18億年。
算法為人類提供壹種與巨量信息相處的方式。作為壹種應用工具,它早已深入社會生活的脈絡肌理,形塑了壹個遠比下滑推薦更復雜、更廣闊的世界。
壹門技術的勝利
在人工智能這個細分產業裡,“算法”是神經網絡技術流派下的產物。
2012年,人工智能學者傑夫·辛頓雙持英偉達GTX580勇闖ImageNet。他們研發的AlexNet算法模型,通過模擬人腦運轉的方式訓練電腦,以84%的識別准確率成功奪冠,壹舉推高了行業准確率,證明了神經網絡在圖像識別等復雜任務上的能力。
傑夫·辛頓和他的兩名學生,他們在2012年被谷歌收入囊中
神經網絡算得上最正宗、最原教旨的“算法”。辛頓團隊的開創性在於,科技公司從中看到了人工智能產業化的愈發清晰的可能性。-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