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1-10 | 来源: 夜半读诗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大众印象里的鲁迅先生,总是穿着一身中式长袍,留着八字胡,脸庞清瘦、眼神犀利的形象。
他勤奋耐劳、孜孜不倦地工作,可以忘食、忘寒暑、忘昼夜地投入到写作和研究中。
可是你大概想不到,这样一个“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文坛斗士,原来也是一位懂美食、爱生活的普通人。
其实,透过鲁迅的作品,我们也能感受到他对美食的追求和品味:
在《孔乙己》中,孔乙己的经典台词“温一碗酒,来一碟茴香豆”让茴香豆声名远播;
《在酒楼上》里,鲁迅写到了一道绍兴美食——油豆腐蘸辣酱,馋坏了很多读者;
还有《风波》中的“乌黑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论雷峰塔的倒掉》中的蟹,《阿Q正传》的油煎大头鱼……每道菜都反映了鲁迅对食物的细腻观察和深刻记忆。
那么鲁迅先生的一日三餐都吃些啥呢?
不用我们瞎猜,“鲁迅你纪念馆”中,就珍藏着一本许广平记录的“家用菜单”。
不过,鲁迅先生的饮食水平,可能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
01
我们印象里文人总是“穷酸”的,但其实民国时期像鲁迅这样的教授、文豪,收入相当可观。
当时一般的老百姓,如工人、车夫等,月薪仅仅6块大洋。
而鲁迅在民国教育部任职的时候就有60块大洋的薪水,经过数次加薪后,最终稳定在每月360块大洋的水平,大概相当于现在的3万块钱。
而且,鲁迅还积极为自己寻找兼职,因为授课技术好,各个大学都来找他上课,1924年,鲁迅的兼课收入就高达8000多块大洋。
后期鲁迅名气渐长,从“网红教授”转为“专职作家”,收入更是达到巅峰,每月收入大概相当于现在5、6万元。
所以,鲁迅根本不穷,但他要花钱的地方也很多,除了养自己小家庭的妻儿,还需要供养母亲,原配朱安,弟弟周作人、周建人的全家。
有意思的是,尽管家庭负担重,对生计一直保持务实的态度,但在日常开销之外,鲁迅还专门留出了一笔“美食基金”。
02
这些“美食基金”用来做什么呢?
首先,鲁迅热衷于“探店”,每到一个城市生活他都要尝遍当地美食。
在北京生活期间,鲁迅写入日记的馆子就有65家,包括广和居、便宜坊、集贤楼、致美楼、同和居、东兴楼、便宜坊、杏花村、览味斋、泰丰楼等等。-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