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1-20 |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如果不是周末做饭找开瓶器时,在柜子里看到了一瓶来路不明的“牡蛎阿胶凝胶糖果”,裴珍到现在也发现不了婆婆在直播间买了“保健品”。
自从在早市扫了自称是某知名乳企工作人员的微信二维码,裴珍的婆婆李芳就一步步陷入售卖保健品的微信私域直播,在红包和话术引导下,一个月花费2000多元,购买了多款号称具有保健功能的产品。这些所谓的保健品,有的是山寨知名品牌,有的完全是“三无”产品,然而在直播间主播口中,这些产品都具有保健、预防,甚至治疗疾病的神奇功效。
李芳的遭遇远非个例。近两年,保健品领域的直播带货兴起,老年人成为被“收割”的重要对象。如今,套路老年人从公域直播走向私域直播,下沉到更隐秘的角落。《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在社交媒体上看到,许多家庭发现老人陷入私域直播后,劝说老人、维权投诉的过程非常困难。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黄楚新对《中国新闻周刊》介绍,私域直播与传统保健品营销方式相比,成本低、效率高,在小众和封闭的消费场景中,责任的界定与治理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命题。多位受访者认为,被直播间套路“收割”的背后,是老年人未被满足的健康需求以及隐秘的心理困境。
图/视觉中国
微信群内的圈套
今年1月2日晚,在北京市朝阳区某小区,李芳面对老伴、儿媳,摊开了近百页密密麻麻的听课笔记和在直播间花费2000多元购买的产品。过去一个多月里,每天早上6点半、下午2点半、晚上7点,李芳几乎没有落下,会在这三个时间点观看有关保健品的直播,每次直播一个多小时。
一切要回溯到去年11月的一天。在距离小区不到一公里的早市上,李芳看到了一个自称是某知名乳企工作人员开设的摊位,对方称“微信扫码一块钱,就可以在商品中任选一件”。11月,北京的天气逐渐变冷,李芳选择了毛线帽子。自扫码开始,针对她的套路就开始了。
首先,参加“一元购”活动必须扫码添加该工作人员的微信。添加微信后,李芳还需要发送语音消息,介绍自己的年龄、住址等信息,对方回复并将她拉入答题和直播活动群。工作人员告知她,这是一项专门为65岁以上的北京退休老年人举办的“关爱活动”。
这些活动包括微信群内每天的直播课程和养生答题互动,参与答题可获红包,听完直播课程并把笔记发送给工作人员,也能获得几分钱到几块钱的红包,连续学习还可获得额外奖励。李芳一开始就明白,这一活动的核心是推销产品,她参与也是为了拿奖励。李芳的老伴对此颇为不满:“每天中午逛公园后,都得赶回家看直播。”
这些直播课程通常依托于微信小程序“鹅直播”,直播链接仅分享给微信群内的老年人,有时效限制,外人无法进入群聊,也无法直接观看。
李芳给记者分享了链接,《中国新闻周刊》连续几天观看了微信群内的直播,发现直播中的套路并不新鲜,和电视保健品广告区别不大,甚至有一些直播是提前录好的视频回放,还为老年人配上了字幕。视频中,一些自称是专家的人士从讲解医学知识开始,最终引导到某款具体产品。主播往往声称产品有特殊功效,而直播间内产品的价格也相对低廉,劝老年人赶紧下单。-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