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1-26 | 来源: 东方寻史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一到冬天人们便会将厚实的棉被棉衣拿出来保暖,小太阳和空调等新时代的科技产物也给冬季带来了新的取暖方式。
现在人们都需要借助科技产物取暖,那么古人又是怎么度过寒冬的呢?在宋朝之前还有没有大规模引进棉花,人们甚至穿不上棉衣。
并且古代还出现过极低气温的自然灾害,没有这些取暖衣物的古人又是怎么面对这种极低气温的自然灾害呢?
古代贵族的取暖方式
在古代阶级往往决定了生存方式,皇宫贵族和平头老百姓之间的生存方式自然有着天差地别,这种区别在抵抗寒冬上也是有很多体现。
在宋朝之前棉花还没有大规模引进,但皇家狩猎园和皇商手中有诸多动物皮毛,贵族们会构面这种由珍贵动物皮毛制成的衣物穿在身上,如狐裘、貂裘等,这些皮毛不仅保暖性能极佳,还象征着身份和地位。
当然,这些皮草衣物在古代被视为奢侈品,只有富裕阶层才能负担得起。除了身上穿的皮草衣物之外,贵族们的住房在保暖上也有很多门道。
汉代皇宫中设有以花椒为材料的“椒房殿”,将花椒捣碎成泥,涂在墙壁上制成保温层,再挂上壁毯,设火齐屏风,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帐,地上铺着毛毯,以此提高室内温度。
这种独特的建筑方式不仅提供了良好的保暖效果,还赋予了宫殿一种神秘而奢华的氛围。花椒的辛辣气味被认为能够驱寒保暖,同时其芳香的气息也能净化空气,为皇室成员创造一个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
椒房殿不仅是一个取暖的场所,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象征意义。花椒在古代中国有着特殊的地位,被视为多子多福的象征,因此椒房殿也隐含了对皇室后代繁衍的祈愿。同时,椒房殿的奢华装饰和精致取暖设备,也反映了汉代社会的繁荣和皇室权力的至高无上。
在更早的秦朝时期,贵族及皇宫内出现了“壁炉”和“火墙”等取暖设施。火墙通过在墙壁中砌成空心的“夹墙”,在墙内烧炭,使墙体升温,从而为室内提供热量。壁炉则通过燃烧木炭或炭火来提供热量。
说了这么多穿着和住房上的保暖方式自然少不了像“暖宝宝”一样的手炉和足炉,手炉的起源至今仍然没有确切考证。
有传言说春秋战国时期,楚地便出现了手炉,也有传言说是隋朝江都官员为了讨好隋炀帝绞尽脑汁想出的新奇物件,但不管怎么样,手炉在古代也是贵族的一种象征。
古代平民的取暖方式
平民家庭往往借助火塘与火炕来驱寒保暖。火塘是在房屋中央挖出的小坑,四周以砖石堆砌,中间能生火,既能供暖,又可做饭。
火炕是北方常见的取暖方式,在炕下燃烧柴草或木炭,使炕面升温,从而达到取暖目的,这种方式质朴且实用,极具地域特色。这两种方式不仅提供了必要的温暖,也是家庭活动的中心。
火塘,不单单是取暖与烹饪之所,更是家庭成员相聚之处。在漫长的冬夜,家庭成员会围绕火塘而坐,分享故事、进行手工艺活动或简单的休闲。
火塘的火焰不仅驱散了寒冷,也象征着家庭的温暖和团聚。在某些地区,火塘还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宗教意义,被视为家族和社区的纽带,是敬神和祭祀的重要场所。
火炕作为北方地区的传统取暖方式,其设计巧妙地利用了热力上升的原理,通过炕体的中空结构将热量均匀分布到整个房间。-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