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2-11 | 来源: 倪刃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在20世纪的国际史中,苏联以计划经济之名,书写了一部独特的经济史诗,其中的一大“亮点”,莫过于它的GDP造假史。
在苏联,统计数字一直都不仅仅是经济的尺度,更是意识形态的武器,是统治者展示其政绩的“艺术品”。
苏联经济学家们,不断地制定着五年计划并不断胜利,但这一切最终被证明其实只是大家都相信的一场表演罢了。
苏联的经济统计,一直是一个谜。1957年,赫鲁晓夫在莫斯科的红场上,意气风发地向全世界宣布:“二十年后,我们的生产总值将超过美国!”这话说得掷地有声,仿佛苏联的工厂已经加足马力,即将碾碎资本主义世界。
然而,在苏联的经济体系里,GDP并不是市场决定的产物,而是计划经济的数字拼图游戏罢了。
其实,计划经济的运作逻辑很简单:政府制定产量目标,各级官员层层分解,工厂、农场则必须完成,甚至超额完成。至于这些数字如何得出,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计划经济的问题就在于此——它几乎是天然地在鼓励地方造假。因为地方只需要超额完成任务就会得到嘉奖。尽管上级会再三敦促不得造假,但这种督促往往生效甚微。
比如,某拖拉机厂被要求每年生产1000台拖拉机,但如果工厂发现自己完不成目标,聪明的官员会迅速找到一个办法——让每台拖拉机的重量翻倍。这样,虽然生产数量未达标,但“产出”却惊人地增长。
统计部门一看,钢铁消耗增加了,工业产值也随之上扬,GDP曲线又一次完美上升。至于这些拖拉机能否运转,是否有人使用,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农业领域的“创新”更是层出不穷。
1958年,苏联政府要求各地粮食产量大幅增长,于是各地官员纷纷向上级报喜,谎报收成。赫鲁晓夫听后大喜,甚至提出要向美国出口粮食。但到了秋天,苏联的农民却在现实的饥荒中挣扎。
由于数字虚高,政府按照“富足”的数据征收粮食,导致基层粮仓被掏空,农民们不仅没有余粮,反而被强制贡献“超额产出”。最终,这场数据上的胜利变成了现实中的惨剧,苏联不得不低调地向美国购买小麦,以填补统计数字无法填补的现实。
到了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GDP统计已经发展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技术高超”。
这位领导人深谙“纸面繁荣”的重要性,因此要求经济学家们确保苏联的增长曲线永远向上。苏联政府的经济报告中,每一个五年计划都圆满完成,每一个行业都欣欣向荣,唯一的问题是,这些繁荣的数据和人民的生活现实毫无关系。-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