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2-11 | 來源: 倪刃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在20世紀的國際史中,蘇聯以計劃經濟之名,書寫了壹部獨特的經濟史詩,其中的壹大“亮點”,莫過於它的GDP造假史。
在蘇聯,統計數字壹直都不僅僅是經濟的尺度,更是意識形態的武器,是統治者展示其政績的“藝術品”。
蘇聯經濟學家們,不斷地制定著伍年計劃並不斷勝利,但這壹切最終被證明其實只是大家都相信的壹場表演罷了。
蘇聯的經濟統計,壹直是壹個謎。1957年,赫魯曉夫在莫斯科的紅場上,意氣風發地向全世界宣布:“贰拾年後,我們的生產總值將超過美國!”這話說得擲地有聲,仿佛蘇聯的工廠已經加足馬力,即將碾碎資本主義世界。
然而,在蘇聯的經濟體系裡,GDP並不是市場決定的產物,而是計劃經濟的數字拼圖游戲罷了。
其實,計劃經濟的運作邏輯很簡單:政府制定產量目標,各級官員層層分解,工廠、農場則必須完成,甚至超額完成。至於這些數字如何得出,那就是另壹回事了。
計劃經濟的問題就在於此——它幾乎是天然地在鼓勵地方造假。因為地方只需要超額完成任務就會得到嘉獎。盡管上級會再叁敦促不得造假,但這種督促往往生效甚微。
比如,某拖拉機廠被要求每年生產1000台拖拉機,但如果工廠發現自己完不成目標,聰明的官員會迅速找到壹個辦法——讓每台拖拉機的重量翻倍。這樣,雖然生產數量未達標,但“產出”卻驚人地增長。
統計部門壹看,鋼鐵消耗增加了,工業產值也隨之上揚,GDP曲線又壹次完美上升。至於這些拖拉機能否運轉,是否有人使用,那就是另壹回事了。
農業領域的“創新”更是層出不窮。
1958年,蘇聯政府要求各地糧食產量大幅增長,於是各地官員紛紛向上級報喜,謊報收成。赫魯曉夫聽後大喜,甚至提出要向美國出口糧食。但到了秋天,蘇聯的農民卻在現實的饑荒中掙扎。
由於數字虛高,政府按照“富足”的數據征收糧食,導致基層糧倉被掏空,農民們不僅沒有余糧,反而被強制貢獻“超額產出”。最終,這場數據上的勝利變成了現實中的慘劇,蘇聯不得不低調地向美國購買小麥,以填補統計數字無法填補的現實。
到了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的GDP統計已經發展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技術高超”。
這位領導人深諳“紙面繁榮”的重要性,因此要求經濟學家們確保蘇聯的增長曲線永遠向上。蘇聯政府的經濟報告中,每壹個伍年計劃都圓滿完成,每壹個行業都欣欣向榮,唯壹的問題是,這些繁榮的數據和人民的生活現實毫無關系。-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