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2-18 | 來源: 上游新聞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AI公務員”來了。近日,廣東深圳福田區推出了基於DeepSeek開發的AI數智員工,上線福田區政務大模型2.0版,除了有DeepSeek通用能力外,還結合各部門各單位實際業務流程,量身定制個性化智能體,首批滿足240個業務場景使用。目前,福田區已上線11大類70名“數智員工”,覆蓋公文處理、民生服務、應急管理、招商引資等多元場景。
悄無聲息地,70個“AI公務員”就到壹線履職了,不領工資,不交社保,不用吃飯,關鍵還不會摸魚,這不是給人類添堵,甚至砸了公務員的鍋嗎?有公務員吐槽,卷到這個程度,年底評不上優不說,“鐵飯碗”也將不保。
確實,網友的吐槽並不完全是開玩笑,因為“AI公務員”真的很厲害。據報道,在深圳福田,有了AI數智員工後,個性化定制生成時間從5天壓縮至分鍾級,公文格式修正准確率超95%,審核時間縮短90%,錯誤率控制在5%以內。這樣的效率,再強悍的人也是無法比擬的。
整體上,AI公務員的獨特優勢客觀存在。這不僅體現在技術層面:AI大模型能夠快速處理海量數據信息,為決策提供科學依據;還體現在品質層面:在政務服務領域,“AI公務員”可以24小時不間斷工作,大幅降低行政成本。還能保持客觀公正,杜絕人情式執法、選擇性執法。顯然,這些優勢,恰恰觸碰到了現實中的痛點和難點。
也正因此,“AI公務員”的到崗,確實能給壹些懶散的公務員發出刺激性的信號:再不努力工作,你就不能勝任工作。相信這樣的現實場景,必能激發起公務員群體的憂患意識,促進改良工作作風。
但是,壹定要強調“AI打破鐵飯碗”,實屬多慮了。主要原因是,AI數智員工是政府新引入的助手,是來幫助各個崗位的公務員優化工作生態的,並不會喧賓奪主。換言之,有關部門這麼做的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消解工作難題,更好地為群眾服務,並不是為了用AI取代公務員。
通過AI運用提高工作效率,並不僅僅是福田壹地的探索。2024年6月,法治日報報道,記者探訪發現,江蘇省多家法院進行“人工智能+審判”在訴訟服務、審判執行、司法管理等方面的創新應用、深度應用,收到良好成效。其中,蘇州中院研發的輔助院庭長案件閱核模塊,可以幫助院庭長在繁忙的行政管理工作之余,在數萬件乃至數拾萬件案件中,快速精准掌握案件核心要素,從而輔助判斷事實認定和適用法律是否准確。如此好用,但並不是為了取代庭長。此外,AI智能系統助力城市治理也蔚然成風,例如北京市海澱區探索運用了“關芯”AI智能系統,提升了響應效率與市民滿意度。
種種現象或事實表明,通過AI技術的助力,極大提升政務技術力,是多地展開研討和實驗的目標和重心所在,也必然地成為地方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抓手。正如專家接受采訪時所言,未來,更多的政府部門和機構將會引入AI技術,實現政務服務的智能化和自動化,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至於“AI公務員”是否會搶了人類“鐵飯碗”的問題,則不必過於擔憂。雖然AI的應用可能會對某些傳統崗位產生影響,但也會催生出新的職業和就業機會。事實上,在這股新風向中,人們並沒有發現AI技術在搶奪人類飯碗,而是切身感受到AI技術的好用與善用。
當然,AI技術更新迭代迅疾,壹些核心技術的“顛覆性”很強,對壹些傳統崗位造成沖擊。在“短兵相接”時,人們產生壹些擔憂情緒,可以理解。但在技術進步面前,保持信心,壹心向上,才是人類最該秉持的態度。在漫長的人類歷史長河中,人類正是憑借強大的自我調適和博弈能力,才壹次次和新技術實現了“和解”,產生了合力。
在AI浪潮奔湧的時代,要想“看不見”AI技術的先進性和助力人類工作生活的核心價值,那是不可能的。積極擁抱AI技術,而不是疑懼AI技術;更多運用AI技術,而不是限制AI技術運營場景,是提高政務技術力、提升政務服務規范化和便捷化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推動時代進步、造福人類生活的正確方向。
“AI打破鐵飯碗”的預言、斷言,可以暫時放下了。-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