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2-25 | 來源: 吐槽青年博士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摘要:當你在用AI生成的內容欺騙別人時,不是彰顯自身AI應用的強大,而是在給自己的職業和崗位掘墓!總覺得當下很多人對AI有壹種過度榨取。AI“助手”功能未得到充分挖掘,“槍手”“替手”功能卻被過度想象、過度透支,寫詩、作畫、采訪、寫文章,人們興奮地向AI讓渡著本屬於自己的工作,興奮地為自己的未來掘著墓。沒有對AI應用的克制,沒有保持著人類創造力的分工,這種讓人欲哭無淚的“掘墓效應”總會在某個時候會到來。
全民神化崇拜DeepSeek的語境下,這可能是壹個會引發不滿的題目:使用和駕馭DeepSeek還需要資格嗎?你壹直在給新技術潑冷水,難道這壹次還要給普通人的技術應用設置門檻?千萬別誤解我的意思,正如之前的評論不是“否定AI技術的先進性”壹樣,這篇文章也不是讓人們別用AI,而是壹種提醒:面對這種擬人和超人的技術,要去駕馭它,讓它成為自己的工具,而不是在盲目接入中反被它所駕馭,淪為AI的工具。無節制地、過度榨取AI不切實際的功能,很多時候其實是在給自己的崗位掘墓!
崇拜“DeepSeek有叁甲醫院專家水平”,盛傳“某地30所學校用機器人授課“(後來被證實是假新聞),機器人記者采訪地方兩會,每個機構爭相接入DeepSeek,爭相表現自身的智能化濃度。顛覆、迭代、嬗變、激蕩、革命,DeepSeek導師們販賣著“不會AI將被淘汰”的焦慮,空氣裡到處彌漫著AI荷爾蒙的新鮮、樂觀、亢奮氣息,很像壹場關於新技術的浮誇風和大躍進。
技術並不天然帶著“賦能”的基因,駕馭壹種智能真是需要“資格”的。媒介是人肢體的延伸,幫助人類延伸身體,實現身體實現不了的目標。而不是在“失去駕馭”中被AI所截肢,強化了外在的機器大模型而萎縮了自己內在的大腦機能。在我看來,駕馭DeepSeek的資格主要體現在這幾個方面:
其壹,面對AI,你能提出壹個好問題,在解決具體問題的實踐驅動中去喚起智能,讓智能為我所用,而不是盲目想象。看過壹篇文章,談AI給世界帶來的改變:雲南山村的小學課堂上,12歲的學生用AI翻譯工具讀懂了《自然》雜志的論文。甘肅的蔬菜大棚中,農民通過手機上的種植AI將產量提升了40%。廣州的夜市攤主王阿姨,借助實時翻譯耳機與外國游客討價還價。深圳跨境電商運營者,用AI工具10分鍾完成競品分析報告,過去需要團隊3天的工作量。江蘇養殖戶老周,通過農業AI提前14天預判到藍耳病疫情。——看得出來,技術應用的強大程度,往往是壹個人發現並解決某個問題的“強烈欲望”所驅動的。
就像面對DeepSeek,你得學會給他提問題,真問題,壹個帶著真正困惑的好問題,才會召喚出壹個讓人眼前壹亮的好答案。沒有問題,內在缺乏“解決問題的強烈欲望”,你對DeepSeek的技術想象可能只會是壹個“槍手”“替手”,不切實際地期待它替自己幹活,然後自己可以躺平。你在努力中發現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然後借助AI的超人力量,而不是“我可以不努力了而讓AI幫我幹活”的躺平想象和不勞而獲的期待。
我做過壹個試驗,問學生“微信接入DeepSeek”後可以做哪些事,大家的想象力很有限,因為缺乏“解決具體問題的欲望”。我還問過壹個問題,讓大家給DeepSeek提壹個自認為最有價值的問題,很多人都不知道問什麼,沒有問題和想法。壹個人不可能攀登得比他不知道的地方要高,乞丐永遠不會妒忌億萬富翁,他只會妒忌討錢比他多的另壹個乞丐——認知限制著想象力,“問題域”限制著人對技術的應用想象。問題欲望,只會在實踐和應用中產生,你沒有好問題去召喚、激活AI,就駕馭不了這個工具。
有個學生,就做得特別好。她說:幾天前,我在撰寫壹份新聞專訪稿件,有幾個措辭總感覺還能提升,卻不知道究竟如何修改得更好。我就將那壹句話詢問AI如何“潤色”,AI給了我好幾種方案,我認真地參考了壹下——有些地方我認為我的表述更能契合我文章的主題,但有些好的字詞,確實是AI想到但我沒想到的。——這就是“提出和解決問題的欲望”下對AI的駕馭,而不是偷懶讓AI給你生成壹個采訪提綱,甚至編出壹篇專訪稿件,就是AI對你的截肢。-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