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3-10 | 来源: 火山口的普林尼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人们对三国时代的创业君主,或多或少都会保留一些赞扬的色彩,孙权也不例外,但如果细读一些史书,会发现孙权的所作所为,实在是让人后脊背发凉,《三国志·吴书·诸葛瑾传》曰:“(孙)权有地数千里,立国数十年,以力战为强,以独任为能,残民以逞,终无毫发爱利之意。《三国志·吴书·孙权传》也记载:“(孙)权自称号,无一可观。”这些史书都将孙权视为残暴不仁的独夫民贼,孙权行使这类暴虐之事,与他身边的一个酷吏亲信是密不可分的,此人便是吕壹。
关于吕壹的出身与家世,纵观史书,都找不到任何记载,在汉末三国那种极为重视门第出身的时代,出现这个状况,只有一种情况:吕壹出身于底层寒门,无依无靠。也正是这个原因,他极易成为君主身边的打手与提线木偶,毕竟世家大族们终究还是要一点体面的,不至于把事情做绝,吕壹这类人,可就没有这些顾忌了。
吕壹在孙吴政权中,所担任的官职叫做“校事”,深得孙权的信任。校事隶属中书,其本职工作主要负责“典校官府及州郡文书”,即从事文书档案的审查与管理。明显上是一个文职类的官员,但实际上,校事往往担负起监视大臣、将领的言行,对“谤讪国政”的情况加以举报,在长期运作过程中,形成了调查、举报、处理等环节一体化的相对独立的机制。说直白点,这个校事,就是东吴政权的东厂,吕壹这家伙的职能,类似于东厂掌印太监。
割据江东的孙氏,作为江东外来户,能够在汉末三国称霸一方,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孙策死后,孙权与江东的世家大族还有从江北流亡到此的读书人,达成了一种默契合作的关系,孙权早年,对这些合作伙伴还是礼遇有加的,而江东世家们与外来文人们也投桃报李,将孙吴政权的内政外交与军国大事处理地仅仅有条,但随着孙权称帝,这种平衡的局面,开始被打破。孙权将权谋法术之治看成最完美的治国之道。他越来越多地倚重“小臣”“近臣”和“亲戚”,通过他们监控文武大臣,不仅限制他们的权力,而且监听他们的言论。
史书记载:初,权信任校事吕壹,壹性苛惨,用法深刻。太子登数谏,权不纳,大臣由是莫敢言。即使是孙权最为宠信的儿子孙登多次进言吕壹的不法之举,孙权也充耳不闻,那么吕壹无法无天到了什么地步呢?我们透过东吴重臣的遭遇,可见一斑。
丞相顾雍,江东大姓顾家的代表人物,为人谦和谨慎,施政公道;太常潘濬,平定山岳立下功勋,被称为吴之柱石;上大将军陆逊自然不必说了,夷陵之战败刘备,石亭之战败曹休,可谓孙权称帝的头号功臣。这些劳苦功高立下赫赫功勋的大臣们,却被吕壹折腾地死去活来。吕壹凭借着孙权极强的权力欲望和疑心,不断地对这三人罗织罪名,予以诬陷,潘濬与陆逊每每对吕壹的行为愤恨不已,只得痛哭流涕,因为军权、政事屡屡被小人掣肘,顾雍多次想禀明孙权自己的冤屈,却始终不得相见,甚至还弄得自己处于被软禁的地位。
另一位权臣步骘实在看不下去,上书言明:丞相顾雍、上大将军陆逊、太常潘濬,忧深贵重,志在竭诚,夙夜兢兢,寝食不宁,念欲安国利民,建久长之计,可谓心替股肱,社稷之臣也。宜各委任,不使他官监其所司,责其成效,课其负殿。此三臣者,思虑不到则已,岂敢专擅威福欺负所天乎?(这三人是我江东重臣,应该让他们各司其职,怎能让他们惶惶不可终日,整天活在被小人欺凌之中呢)-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