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3-12 | 来源: 最爱历史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1939年,作家萧乾来到云南,采访滇缅公路的施工进程。
山连着山,森凛得可怕,亚热带的藤蔓缠绕着参天古木,脚下的怒江犹如“宇宙间的一条巨蟒”汹涌奔腾。滇缅公路向前延伸,搅醒了荒凉的云南高原。它的存在,释放了两个信号:第一,现代化强势到来;第二,云南不再是边地,而是前线。
当时,日军为摧毁中国的抵抗力,封锁中国沿海口岸,截断中国与国际的交往。滇缅公路由此成为抗战的生命线。
人们歌颂着现代化,赞叹“过着远古生活”的边民已经全副武装起来,“站在一列列咆哮的汽车上”,唱着山歌,追着山风,跨过山峦里宽敞的路,驰向远方“那争取自由的呼啸着枪弹的战场”。但现实情况是,这是一条以原始的劳作方式修筑的道路。换而言之,这是一条用血肉筑成的公路。
滇缅公路沿途大山巨川连绵不断,海拔起伏很大,每年夏季更有长达4个月的雨季,工程的艰苦不言而喻。可是,中国缺乏机械设备,只能依赖数以十万计的人力(施工人数最高时达20万人)。这支劳动大军基本由邻近地区的农民组成,分属于十几个边疆民族。
他们需要自带绳索、锄头、簸箕、扁担、刀斧等简单工具,跋涉百余里山路,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做工。到达工地后自搭草棚,有的住洞穴,有的甚至直接在岩石上、树林中栖息。
▲滇缅公路上的力夫。图源:网络
萧乾行走在崭新的滇缅公路上,被一种无名的沉甸压住了。
一千多桥工全部在平坝上搭棚聚住,夜间洪泛涨到棚口,卷去了三、四十条性命。
绝壁上打炮眼的汉子,他手脚一如既往地勤快,收工时间已到,想再多打一个,然而自己却因这多出的一个被炸而亡。
一位年近六十岁的老秀才,祖孙三代修路,天天给家人打气,讲家国大义,最后因疟疾而死。
……
除了边疆的力夫之外,还有千千万万技术人员(司机和修理工)。他们之中,有广东人,有华侨,有印度人。
萧乾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印度公子哥(中文名为“王亚龙”)。他家在马来半岛开汽车公司,自身受过很好的教育,却丢下家里产业,来到滇缅路上做一名机工。他与萧乾见面都会行军礼,后因水土不服生病。萧乾前去探望时,他仍“颤巍巍地要向我行个礼”。
萧乾问他:“为什么甘心替我们受这份苦呢?”
公子哥回答道:“先生,一个人只有一辈子好活。我必须有所爱,也有所恨呀!我爱中国文明,恨那倚势凌人的——先生,亚洲真要沦到这种人手里,亚洲就变成野蛮了。”
不久之后,似乎嫌这片西南的小小天地血洒得还不够多,野蛮的日军杀来了。-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